长了眼的鸡毛撢子:缨鳃虫【图】
奇事网网摘要网站奇事网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长了眼的鸡毛撢子缨鳃虫”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黑斑双旋虫(Bispira melanostigma)。 PHOTOGRAPH BY MICHAEL BOK
奇事网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Ed Yong 编译曾柏谚)缨鳃虫目(Sabellidae)里头从最简单的感光器官到复眼都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缨鳃虫长得像一根鸡毛撢子,不过是活的。当你在海中看见这家伙时,绝对会被它那仿佛从岩石上绽放、如羽毛般的触手所吸引。这些「羽毛」从缨鳃虫的口部周遭延伸而出,过滤附近悬浮的食物碎屑来吃;而当你想靠近仔细瞧瞧时,触手便会马上缩回栖管(Burro)里,保护自己那柔软的身子。
(译注栖管(Burro)是动物所居住的巢穴种类之一,通常是由动物体表分泌黏液将周遭的底质胶合而成,例如砾石或沙粒;有些动物除了利用周遭砂石之外,也会分泌碳酸钙使这类居住用管状结构更加稳固。本文所述的缨鳃虫属于后者。)
这些触手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们有眼睛!它们可是那种「能透过嘴巴瞧见你靠近」的鸡毛撢子呢。
感光细胞与黑色素共同作用下,构成了简单版的眼睛,虽然这样单像素的视力仅能判断环境是明还是暗,还不足以称上拥有真正的视觉,不过当有许多个这样的眼睛可就不一样了它们可以集结足够的资讯得知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创造出多像素的真正视觉。眼熟吗?想想昆虫的复眼可是擅于此道呢!
实际上这些简单的眼睛并不该仅被视为演化出复杂视觉的基石,演化之路上这些眼睛想必与主人合作无间,才可以保留至今。换言之,想要理解眼睛的演化,光是研究结构显然不足,科学家必须进一步理解动物如何使用眼睛。
对缨鳃虫来说,视力全为了防御。不同于那些大多为主动掠食者的亲戚们,缨鳃虫住在栖管里过着动也不动的日子,靠触手拦截漂过的食物碎屑维生,不太需要具备敏锐的视觉,只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待在栖管中?何时有危险靠近?
不过,即使是如此简单的需求,它们仍旧演化出「款式」十分惊人的眼睛,从仅能感知明暗的单眼,到复杂的复眼一应具全,难怪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的麦可·柏克(Michael Bok)形容它们是「大自然的眼睛工厂」。
大部分的缨鳃虫都有那种最基本的光线受器,也就是单眼(ocelli),遍布在头顶、身躯,甚至是身体的尾端。虽然这些单眼的构造太简单而难以形成复杂的视觉,不过缨鳃虫能借此来感知明暗,除了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栖管内还是栖管外,也许还能调节生理时钟呢。
除了身体本身,单眼也长在缨鳃虫的触手上,这一颗颗看起来像橘色花粉的单眼虽然看不清楚物体本身,却可以侦测到物体移动的阴影,就如同防盗警报器一般,缨鳃虫就知道何时该把它脆弱的身体收进栖管里。
但也由于简单的单眼就能满足缨鳃虫的安全需求,所以究竟为何有些缨鳃虫会演化出更加复杂的复眼呢?这些缨鳃虫看起来简直就像是有人把苍蝇的眼睛移植到了一朵花上头,不仅如此,还有很高的多样性呢。
在麦缨鳃虫属(Megalomma)里面,有些种的触手末端有许多的小复眼,而有些则仅有两颗大复眼。柏克说道「两者各有优缺点。大一点的眼睛虽然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视野,风险也相对提高,一旦失去就啥也瞧不见了。」
缨鳃虫要如何在「看得清晰」与「高风险」中取得平衡?柏克推测,那取决于缨鳃虫所处的环境「或许部分缨鳃虫生活的环境更为缤纷,所以需要相对成熟的光学系统来筛选资讯;而那些生活在相对单调环境中的缨鳃虫,可能只需要简单的侦测阴影就够了。」
在描述了缨鳃虫眼睛多样到「令人目不暇给」的情形后,柏克打算研究缨鳃虫如何将这些眼睛搜集到的资讯传递到大脑。因为在缨鳃虫由触手所构成的冠状结构中,显然没有任何典型与视觉中心之连结;而既然缨鳃虫在许多部位都演化出眼睛,那想需要新的一套神经回路来处理讯息。藉由了解这些神经回路,柏克也许就能找到这些最简单眼睛如何演化的蛛丝马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