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揭开鹦鹉学舌之谜(图)【图文】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揭开鹦鹉学舌之谜(图)【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鹦鹉是一大类色彩艳丽而形态多样的鸟,隶属于鸟纲、鹦形目、鹦鹉科。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及大洋洲,以果实、种子及花粉为食,有“带羽毛的宝石”之美称。
鹦鹉科有325种,分布于北美洲南部至南美洲之大部分,中南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也有分布。一般中、小型种身长为8~30厘米,也有身长达90厘米的大型鹦鹉。羽色有白、黑、灰、绿、红、黄以及这些色彩混合色。
我国境内鹦鹉记录有9个种,其中2种基于野生种群,1种尚无定论,全部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最为常见的如虎皮鹦鹉、牡丹鹦鹉、绯胸鹦鹉、彩虹鹦鹉、小葵花凤头鹦鹉等。除了身披艳丽的羽衣,鹦鹉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语言,吟诗诵词,成为一种常见的笼养观赏鸟。那么鹦鹉为什么会说“人话”呢?鹦鹉学舌和自然界中野生鸟类婉转动听的鸟鸣又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鸟鸣世界,揭开“鹦鹉学舌”之谜。
鹦鹉能学舌
因其自身条件好
鹦鹉会模仿人类说话,甚至朗诵诗词,秘密就在于它特殊的生理构造——鸣管和舌头。
虽然都会说话,但鹦鹉的发声器与人类的声带有所不同,鹦鹉的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由最下部的3-6个气管膨大变形后与其左右相邻的三对变形支气管共同构成。
一般的鸟儿能够发出不同频率、高低的声音,那是因为当气流进入鸣管后随着鸣管壁的振颤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而鹦鹉的发声器官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鸟类特征之外,其构造比一般的鸟儿更加完善,在它的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发出鸣叫声。
在鸟类鸣管的构造上,鹦鹉的鸣管与人的声带构造很相近,只不过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鹦鹉的鸣管到舌端有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发音的音节和腔调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声的音节感和腔调感越强,所以,鹦鹉才能够像人类一样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音节。
再说舌头,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标准的发声条件,鹦鹉便可以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音节了。
鹦鹉“说话”其实无意识
鹦鹉学舌实际上是一种“效鸣”行为,而且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发展出来的“效鸣”行为。鹦鹉,八哥、鹩哥等这些被人们笼养、训练“说话”的鸟种,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喜好,利用这些鸟种具有学习发声的能力,强制使其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条件反射而已。
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强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与它们所模仿的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有关。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把水瓶拿起来时,就模仿水流的“哗哗”声;当它看到一只蜜蜂飞到房里,就发出蜜蜂的“嗡嗡”声;当听到敲门声时,会大喊“请进来”。这是不是说这只鹦鹉真的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对这些事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就有了发出一定声音的反射。
例如人们在训练一只鹦鹉时,把敲门与“请进来”二者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刺激它,鹦鹉便把这些信号储存起来,经过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当它听到敲门声,接着就会大喊“请进来”。但有时外面在敲木板,它也会大喊“请进来”。如果说这就是鹦鹉在讲话,那就不确切了。因为人类的讲话是从后天学得的,而鸟类的生活习性、鸣叫、表情基本上都是从先天而得。它们会学舌,也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教和训练才能学会,而且还是无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