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手镯不圆怎么办
从天元银楼到老宋银楼的银匠世家
——宋彦邦访谈录
作者丨李贵龙(书房记团队作者)
银器生产是门古老的手工技艺,掌握这们技艺的人俗称银匠。
我国的银器生产较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金银错工艺。在汉代,工匠制造出了银碗、银碟、银印等银器。到了唐宋时代,银器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工艺日臻成熟,铸、锻、刻镂、编织、堆垒、镶嵌技法上乘;盘、杯、盆、壶等银器品种繁多,体型丰盈,气势博大,纹饰富丽;特别是装饰类银器如手镯、银锁、项链等,种类多、造型巧、工艺精。唐代诗人徐坚对银饰品的丰富曾这样描述"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宋代有一名叫陈淳的人,也有精彩的、诗意记录"攀墙庐舍皆银饰,沟渎潢污尽玉填。却认青山埋不得,嶆峨气势直凌天。"
徐坚为唐太宗贤妃徐惠之侄,是皇亲国戚,看到的是宫廷官宦使用的银器具、皇后妃嫔佩戴的银饰品,属于豪华版的。
远离京畿,烽火不断,穷乡僻壤的陕北,银器具的使用极其罕见,银饰品的佩戴较普遍,却是简约版的。这里的人们佩戴银饰品,主要是与人生礼仪出生、婚嫁和丧葬风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缘此,每件银饰品,既充溢着银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又孕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礼仪和民间习俗,有特定的地域性特点
虽然银器多为简约版的,但这块土地上的银匠的手艺并不简单,不乏手艺高超者。笔者访谈的宋彦邦老师傅,是天元银楼第四代传人。他精通镶嵌、锤鍱、掐丝、錾花一整套古老的银器生产手工技艺。在银器进入工厂化生产的当下,古老的银器生产手工技艺走向式微。用文字将其记录,是对民间银匠聪明才智创造的敬重,更是对民间手工技艺的珍存。
宋彦邦口述
技术从天元银楼来
我叫宋彦邦,绥德县白家硷镇宋家沟村人,今年七十八岁了,是天元银楼的第四代传人。
说起天元银楼,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清末民初时期,在绥德州及周边地区那可是名气大着叻,不敢说家喻户晓,知道天元银楼手艺好的人真不少。
天元银楼开设在绥德县义合镇上。从山西太原始,渡黄河西达银川,这是一条商贸古道,驼队马帮相望,商贾贩夫簇拥,义合位居古道的中段,称得上是个商业重镇,商旅如云,被誉为"雕阴首镇"。占尽天时地利,天元银楼的生意十分红火。
天元银楼的楼主刘锦华,是刘氏银匠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我的外祖父。从小我就跟着外祖父生活,上小学,读初中。叮叮当当锤錾敲打声四季不绝,银匠技艺的流程,也日积月累在我脑海中凿下了深深的印痕。放学后,我也敲打些耳环耳钉玩,谁知玩着玩着玩上了烟瘾,也就一招一式认真地跟着外祖父学了起来。边读书边学艺,初中毕业了我的银匠手艺也出师了,镶嵌、锤鍱、掐丝、錾花,一整套银器生产技艺熟练地掌握了。
原本跟着外祖父读书,想的是读书成材,做不了官当个公办教师也可跃出"农"门,谁知读成了个银匠,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诚实做人,认真行艺,牢记外祖父的教诲,五六十年我坚守着银匠手艺,并在县城里开了银匠作坊,命名为"老宋银楼"。至今,还耍这把手艺。将手艺传给了儿子宋仲谋、孙子宋轩铭,他们也成了好银匠。从天元银楼到老宋银楼,应是传承了六代的银匠世家。
民俗礼仪是银匠手艺的生存土壤
任何一门民间手工技艺,皆因需求的土壤而产生,而延续传承。在陕北,银匠手艺的生存土壤就是民俗礼仪的需求。
每个人到这个世上走一回都十分不易,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农工士商,人生三个关键节点即出生、婚嫁和丧葬,都得通过,没有一个人能逾越。银匠的手艺主要是为之服务的。娃娃出生要闹满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送上银项圈、银锁锁、银牌牌、银手镯、银脚绊和银生肖,对他来到这个热闹的世界表示欢迎,并祝愿他健康成长。结婚时要给新媳妇准备银手镯、银簪子、银项链、银耳环、银兜肚绳等,祝贺她步入人生最辉煌的旅途。丧葬是人生旅途的告别仪式,要给老瞌的人打制银口琀钱、银牙签、银烟袋和烟灯,送一程,让其在另一个世界逍遥而快乐地生活。这些器物大多为银质的,也有金质的,以用户的财力而定。
因为用途的不同,这些器物的造型各不相同,这是银匠必须烂熟于心的。特别是凿刻在器物上的图案花纹,都有约定俗成的民俗寓意,绝对不可以错凿、乱凿,这是一条不能触动的底线。,一个银匠又是半个民俗专家。
珍贵的材料 袖珍的工具
可以这样说,银匠所用的材料是最昂贵的,即银子和金子两种,主要是银子,五色匠人中没有能比得上的。黄金白银是稀有的贵金属,自古以来,人们以黄金白银作为财富的象征。因其珍贵,所以称银子用的衡器叫戥子,一种精准度很高的袖珍秤;称银子也不叫称而叫平银子,即称时秤杆绝对水平,不能差出一两钱,在这里不仅仅是"斤斤计较""两两计较",而是"钱钱计较"了。,还要备好上翠点蓝专用颜料、白矾、松香、香灰等辅助材料。
辨识银子的成色是银匠的眼力功夫,全凭长期的经验积累。根据经验出"七红八黑九灰灰,干银子炼下是纯白的。"辨识银子的口诀。也就是说,银子的成色为七、八、九成时,颜色分别泛红、泛黑、泛灰,纯银子的颜色是纯白的。辨识了银子的成色,也就掌握了银子的脾性,打制时因银施艺,才能得心应手。
银匠的工具都是袖珍的,不似石匠、铁匠的工具那么笨重,件件小巧玲珑,件件"轻而易举"。主要有火炉、坩埚,鹰嘴钳子、拔丝钳子、蛤蟆口钳子、老虎钳子、铁锤子、响铜光锤、铁砧子、铜砧子、拔丝板、胶版、雕花錾子、锉刀、锡制模具、烙铁、吹筒、油灯、矾水碗等。工具简单而原始,全靠银匠的智慧和技术,娴熟、合理而巧妙地应用,将一块银子,叮叮当当敲凿成造型奇妙,光彩绮丽的饰品。
银匠像似个绣花女
有句俗语"世上再难寻巧人,女子绣花男打银。"说的是银匠手艺就像女子绣花一样,是细活儿、巧活儿。在大不盈寸,粗不过烟头的银饰品上雕龙凿凤、堆花砌草,确实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对于粗胳膊大手的男子汉来说,没有静寂的心态,对艺术的敬畏,多年的历练,是很难做到的。
打制银器分粗活儿细活儿。
粗活儿就是打制不凿花草的手镯、脚绊一类的饰品。将熔化了的银液倒进细长方形的模具内,凝固冷却后,成了一根长银柱,用铁锤子敲出四个楞,再敲四楞成八楞,再敲八楞成十六楞,以方成圆,基本成圆柱体,尔后,用响铜光锤敲打至圆而光滑,用模具棒弯曲成型,在白矾水抛光,即成。
细活儿就复杂多了,如打制雕龙凿凤、堆花砌草的银项圈、银锁锁、银牌子,一件饰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将坩埚置于火炉上,把银块、碎银放于埚内,加热,熔化成银水。接着浇铸毛坯,将银水倒入相应的油槽(模具)中,冷却,即成银毛坯。
下来打叶出条拔丝,根据所制饰品的需要,把银毛坯加热用铁锤子在砧子上打制成薄片,也叫出叶;把银毛坯锤搓成圆柱,叫出条;把银条用专用拔丝板拉成丝,叫拔丝。
冲压出形,把银片放在所制饰品造型相应的锡制模具中,用锤子轻敲慢打,冲压出饰品的基本轮廓,此道工序也叫括形。
打磨亮面,把括形后的饰品,用钢锉打去毛边,再置于砧子,用响铜锤子轻轻敲打,使银器表面光亮润滑。
上胶版,用松香、香灰按比例搅伴均匀,铺撒在木板上约两公分厚,用火烤至松软,将括形后的银器扣压在胶版上,使凹陷处充满松香、香灰填充物,冷却,以便錾花。
錾花,錾花凿子有一二十把,每把凿子的大小、刃口的纹理形状各不相同,根据图样取相对应的凿子,在银器外形上用小锤子敲击凿子,使其表面留下錾痕,形成珍禽瑞兽、奇花异草、福禄寿禧等各类花纹,达到装饰器物的目的。这是银器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要图样花纹烂熟于心,手随心动,凿随手动,心手合一,锤凿叮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幅多层次、浮雕式精美的图案就錾刻在银器上了。錾刻好后,熔化松香等填充物,将银器取出。
掐丝,用拔丝板拉成的银(金)丝,经盘曲、穿插、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饰品,也可掐成各种造型的花鸟草虫图形。
焊接,按照银器的形状,将己錾过花的部件焊接起来,再把经过掐丝工艺掐成的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图形,焊在银器上,使饰品更具立体感。所用焊药是用银子和铜按比例熔化而成的。
去污抛光,完成以上工序后,把银器适当加热,放入白矾水中清除霉斑和污垢,一件银器就算制成了。
根据用户需求,还可上翠点蓝,将上翠点蓝专用颜料研面,用小汤匙点在银器的特定部位上,点燃油灯,将银器靠近火苗,用吹筒吹火苗,熔化颜料,使之与银器互相粘连在一起。通过上翠点蓝,一件精美的银器更加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如上,就是银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其实,每道工序里还含有许多不可或缺的细节。
延伸阅读 #全民热遗#
陕北手艺渐行渐远的柳编艺术
陕北手艺人靠好手艺就能吃饱饭
陕北熟皮子技艺中华服饰史的活化石
走进真实的陕北匠人生活,探寻小镇匠人的平凡劳动
消逝的陕北纺布技艺“洋布”普及,纺车、织布机子进入博物馆
陕北钉秤守艺人钉秤是个精细活儿,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