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破解鄱阳湖候鸟之谜【图文】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破解鄱阳湖候鸟之谜(图)【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当恋旧的大白鹭集结,准备飞离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多宝乡李洞林村时,人们知道,夏候鸟迁徙的季节到了。其实,冬候鸟也好,夏候鸟也罢,鸟类的长途迁徙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的无限遐想。作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的鄱阳湖,通过鸟类环志监测,候鸟的身世之谜和迁飞之谜正逐步得到破解。
环志发现越冬候鸟种群增加
“候鸟对人类十分敏感,离它们数百米远时,它们便能敏锐地察觉到,所以我们一般在几公里外监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科负责人文思标说,目前该保护区仍以传统监测方法为主,通过鸟类环志观察候鸟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行为特征。2008年,我国新增的三个环志站点中,我省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列入其中。
文思标介绍,环志就是在候鸟脚部或颈部套上特制的环,这些环编号、色彩、材料各不相同,通过三者间的排列组合可准确标识,是当今国际上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戴环后即进行鸟体测量,数据记在统一设计的专用环志卡上,然后放飞。等这只候鸟在不同地方被环志的时候,就会知道它的迁徙过程和路线。
通过环志记录,专家发现候鸟在迁移过程中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中保护自己、在冰天雪地中获取食物。由此了解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等,且进一步了解部分鸟类的迁徙规律和路线、越冬地、繁殖地等生态生物学特性。,由于鸟类活动范围巨大,监测资源有限,万分之一的回收率成为制约鸟类环志发展的瓶颈。
“虽然回收数量不多,但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鸟的迁徙途径,对研究其有重要的意义。”专家在环志中还发现,原来认定为“留鸟”的一些种类,实际也有迁徙行为,一些候鸟成了“留鸟”。鸟是典型的指示物种,是一个地方环境好坏的标准,它们对栖息地的环境质量要求苛刻。这说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食物等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从而吸引大量的珍稀候鸟留驻越冬。
便携GPS揭开野鸭迁徙路线
在传统方法存在诸多缺陷的,新型的监测方法正逐渐兴起,运用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开展候鸟迁徙路线研究,实时、精确、完整地掌握候鸟迁徙相关数据正成为国际候鸟监测的发展趋势。2007年3月,鄱阳湖保护区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帮助下,成功地在湖区内的20只野鸭身上装上了轻巧、便携的GPS装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精确跟踪定位这些飞禽的地理位置,从而明确其迁徙路线,使得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监测结果显示,这些野鸭大都飞到了韩国、朝鲜、俄罗斯等,最远的一只更是飞到了北极圈。
2008年11月,一只俄罗斯环志并且卫星定位的白鹤在鄱阳湖被发现,这是自2005年鄱阳湖区的蚌湖发现俄罗斯环志的白鹤以来,世界上用环志加卫星定位法联合研究白鹤东部种群迁徙规律的国内记录。
2010年9月6日,崇义县齐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回收到一只环号为XANKYOSHOTOKYOJAPAN2X7475的日本东京环志蓝歌鸲。此次回收到的日本东京环志蓝歌鸲将为研究我国中部候鸟迁徙、保护与监测提供重要依据。自2010年8月18日正式开展2010年秋季鸟类环志工作以来,齐云山已环志放飞候鸟200多只。
橘红色颈环证实鸿雁来自蒙古
“观测了这么多年,终于有证据证明过冬的鸿雁来自哪里了!”2009年11月24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4只带有橘红色颈环的鸿雁。这一发现,为研究鸿雁的迁徙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保护区专业人士分析,这4只鸿雁是2008年在蒙古中部与北部环志的。
自2007年以来,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会同蒙古国家中央兽医实验室和蒙古科学院开展了蒙古水鸟环志。2008年,在蒙古中部与北部为水鸟安装彩色无线电项圈的研究项目中,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蒙古项目的工作人员又环志了大量水鸟,其中有151只鸿雁。
鄱阳湖护鸟人员介绍,4只戴有橘红色颈环,这个颈环就是无线电项圈,用来确定鸟类位置。鸿雁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发现,这是鄱阳湖保护区发现环志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