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习俗 锡伯族人卖小孩是什么意思
过去锡伯族的某些家庭,一旦遭遇孩子夭折的悲痛,再生孩子时母亲的眼睛会被蒙上,以免看到逝去的悲伤。新生的孩子随即被送到另一户人家寄养七天。这七天里,寄养家庭会精心照料这个无辜的小生命。到了第七天的清晨,他们会带着小孩乘坐牛车穿梭于村庄之中,大声呼喊:“卖小孩了,卖小孩了……”这声音回荡在每个角落,让全村的人都见证这场特殊的仪式。
走过村庄的每条街道,每座院落,牛车最后停在了小孩父母的家门口。有人再次高声呼喊:“卖小孩了……”这时,小孩的家人会闻声而出,询问详情。母亲依然在家中,不得见孩子的面。寄养家庭会提出一个天价:“想要这个宝贝孩子吗?拿50担谷子、50担高粱、真金50条、白银50锭来换吧!”小孩的家人看着一个星期未见的孩子,会毫不犹豫地答应购买。
牛车在门口等待交易,小孩的家人则迅速筹齐对方要求的财物。很快,他们推出满载谷物的板车,还有黄金白银。然而这些金银并不是真金白银,金条是用金黄的高粱秆截成,银锭则是玉米面捏制而成。核对无误后,卖小孩的一方会爽朗地说:“好了,孩子归你们了。”
孩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全家人欣喜若狂地抱着他去见母亲。母亲透过筛子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当晚,家人为孩子打上耳洞,不久便戴上耳环,开始蓄起小辫子。这个耳环将伴随孩子的一生,直到婚嫁之时由女方取下。
据阿亚拉・久远大爷回忆,这种独特的习俗在旧社会非常盛行。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常有孩子夭折的悲剧发生。为了彰显孩子的珍贵价值,便有了这种叫卖孩子的习俗。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会有一种孩子是高价得来的感觉,从而更加重视和珍惜他们的生命。尽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习俗已经消失甚至被人遗忘,但其背后的深意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生命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