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报怎么办
老詹小注
昨天傍晚,复旦一位同学,发来一篇文章。
标题是《
一位总编辑的办报之道收入搞上去,报纸办精彩
》。
打开一看,咦,这位总编辑,不就是老詹吗?
好家伙,竟然把我的四篇文章合而为一,弄成了一篇!
还取了一个吸引读者的标题!
真行,真有你的!
看了看作者(转载者),名叫“
传媒见闻
”。
这位编辑,有点厉害,很有些想法,也有些技巧,
将四篇文章这么一组合,1+1+1+1,结果竟然大于4!
真比过去单单读某一篇文章更详细,更连贯,也更有章法了。
老詹静下心来,将文章认真读了一遍,
说句实话,确实有点内容。
于是,转载于下。
一位总编辑的办报之道收入搞上去,报纸办精彩
传媒见闻
以下文章来源于码字工匠老詹 ,作者詹国枢
码字工匠老詹
以工匠之刀笔,解剖世界,雕琢人生
作者介绍
詹国枢,早年在经济日报工作,并担任副总编辑,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
第一板斧把收入搞上去
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最直接,最能起作用的,就是收入分配。
第二板斧把报纸办精彩
一张报纸,就是总编辑的面孔,一篇文章,总编辑说好,那就确实好。
第三板斧让发行量翻番
报纸发行量翻了两番,从5万份递增到20万份!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第四板斧确立“单位文化”
一个单位,从领导到员工,应该逐步形成共同的是非观审美观。
人说,经历就是财富。
老詹年逾七旬,经历还算丰富。
是不是财富呢?
那就很难说啦。
即便算是财富,你自个儿埋在心里,
别人一无所知,发挥不了作用,
能算是财富吗?
恐怕不能。
所以,我得把这些所谓财富,慢慢挖掘出来,
为他人参考,为社会所用,
让它真真正正成为一笔财富。
于是,想到了写回忆。
,是有意思的,有意义的,
能够吸引人们阅读,
还能能给人以启发的,
那些回忆。
第一板斧把收入搞上去
到海外版当总编辑,
从来没有想过,
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两个单位,互不搭界。
彼此之间,来往甚少。
2006年11月,一纸调令,
我由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调任海外版总编辑。
在这么大一单位当一把手,从未有过,
心里很是忐忑,亚力山大。
很想干得出色一点,漂亮一点,
不要辜负领导信任,群众期望。
面对偌大一个摊子,到底从何入手呢?
心里实在没底。
于是,做了一些调研,分出轻重缓急,
第一、第二、第三……
排在首位的是——
编辑记者反映,工资收入太低,
比起人民日报(这个大院隔壁那个大院),每月收入要少四五百块!
这可是大事情!
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各种手段,
最直接,最能起作用的,就是收入分配。
大道理少讲,您给多少报酬?
听着不大好听,,就是这么回事儿!
员工收入不提高,报纸怎么能办好?
收入为何不高?
报社创收不行。
口袋里没有money,难为无米之炊。
报社创收,总共三块,
广告收入——纸质媒体,重要来源。
国家补贴——外宣媒体,理所。
其他经营——小打小闹,不无小补。
先分析广告,查一查历史,
最高年份,广告收入将近两千万元,
如今呢,刚刚过了千万,
原因,固然很多,
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告部主任,已经退休。
此人在哪里?
就住在大院里,天天早晚,喜欢散步。
那天吃过晚饭,老詹也在院里散步,
正巧,对面走来一老头,
一看很是面善,咦,好像哪里见过?
老头先打招呼,你是,新来的詹总编?
是呀,你是……
我是某某某。
嘿嘿嘿嘿,正好正好,正是那位刚退下的广告部主任!
好嘛,二人一见如故,好一通神聊!
绕着院子,走了一圈又一圈,
天已经黑了,还没有聊够!
就在当月,此人被正式返聘,
全面主持海外版广告业务工作!
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向总编辑汇报。
就在当年,广告收入超过一千五百万元!
深深体会到,关键的关键,还在人才。
顺便体会到,当一把手,挺有意思的,
你想干成一件事情,
就能干成一件事情!
广告是大头,还有更大头,
国家财政补贴。
任何国家,凡外宣媒体,没有不补贴的。
,海外版的补贴,从开办之初到现在,
时间整整20年,补贴从来没增加!
这咋行嘛?当年那点补贴,如今怎么够花?
没人向上反映吗?
有,每一任总编辑,都会向上反映,
人来过了,
饭也吃了,
愿望表达得已经非常强烈,够清楚的了!
,石头投进水塘里,波澜不兴,泡也没冒一个!
啥原因呢?我得调查清楚!
请来财务人员,还有一些老人,
大家坐下,一条一条分析,
没有增加补贴,到底是啥原因?
要想增加补贴,究竟从何着手?
情况摸清楚了,心里就有底了。
第一步,将财政部文教司分管工作人员请来,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详详细细,实实在在,
一条一条,把海外版碰到的难题,掰开揉碎,
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说到激动处,老詹眼眶发红,
声音发哽!
哦,想不到会是这样!
工作人员是位年轻姑娘,参加工作,刚没几年,
不由感慨,从来没有你这么大的部级干部,
正经八百地,如此谦虚地,如此真诚地
向我们,沟通情况,汇报工作,
非常感动,
真的,非常感动!
回去以后,一定向领导汇报,
请他们来这里,
了解真实情况,
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此后,
一个一个地去汇报,
一个一个地来调研,
思想沟通了,问题清楚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出来了。
我将以上情况,向社长王晨作了详细汇报,
社长说,以人民日报名义,向财政部打报告!
就由你来起草,小詹!
写得详细点,扎实点,真诚点!
2007年5月,我到海外版担任总编,刚好半年,
财政部下发通知,
自本年度起,
每年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增加补贴3000万元!
广告收入大大增加了,
国家补贴大大增加了,
总计200名员工的海外版,
办好报纸的信心,大大增强了!
提高员工收入,顺理成章之事,
不成问题的问题!
事后有人议论,这个老詹,看不出来,不简单哪,
上面肯定有人,
不是一般的人!
传到我耳朵里,不由一乐,
微微一笑,
未作任何回答。
第二板斧把报纸办精彩
至今难忘,到海外版第一天。
当天报到,当晚就去上夜班。
2006年初冬,京城天气,有点儿冷,
我的心里,却像燃着一团火!
当天晚上,由副总编辑刘国昌主持夜班,
大家紧张忙碌着,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詹总,各版都差不多了,请你再把把关吧!
国昌将四个版的版面交了过来。
夜班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
老詹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老詹。
一个刚从经济日报调来的总编,到底有多大本事?
从他们眼中,我读出了这个。
我将版面在桌上铺开,
沉吟着,思索着……
内容,几乎没怎么看,
最关注的,就是标题,
从国昌手中接过笔来,将能够改的标题,逐一修改。
或大改,或小改……
国昌,你看如何?
大伙儿全围了过来,
都想看看,新总编到底改得怎样?
第二天,国昌告诉我,詹总,大家服了!
服了什么?我问。
服了你的水平呀!你改的标题,大伙看完,没得话说,
都竖大拇指!
在报社工作,就有这好处,
谁行谁不行,到底几斤几两,
写篇文章,改个标题,全出来了!
,要把一张报纸办得生龙活虎,精彩纷呈,
可不像改标题那么容易!
报纸要办精彩,先从一版改进!
这是报纸的客厅,海外版的门面。
客厅要宽敞,门面要清爽。
先把“大新闻”,大大地压缩!
所谓“大新闻”,就是当天中央领导出席的各种活动,
以及他们的讲话……
除了特别重要的,一般活动,只出小标题。
因为,真关心这些的读者,早从电视广播中知道了,
明天清晨,报纸再黑压压发一大片,谁还会看?
压缩了“大新闻”,腾出来“小新闻”。
所谓“小新闻”,全是来自基层活蹦乱跳的新闻。
透过“小新闻”,看到“大世界”,
世界,总是由一个一个细胞构成,
看到了细胞,就看到了世界,
在海外版一版,理应让海外同胞看到——
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正呼吸着、奔跑着的中国。
改完一版,再改二版。
过去的二版,叫做“要闻版”,
其实就是,把一版那些被“大新闻”挤下来的新闻,
凑在一起,放到二版,
看去看来,既没有新闻性,也没啥意思。
这怎么行,必须得改!
怎么改呢?
版名先改了——就叫“神州速览”!
一听这名儿,读者就晓得,
这是要把头天全国发生的重要新闻,一网打尽哪!
没错,只要在报纸付印之前,
全国发生的、有意思的、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甭管新华社的、其他报纸的,电视台的、电台的……
统统找来,取其精华,放到二版,
读者打开二版,昨日发生之事,几乎一览无余!
这多么省事,多节约时间!
除了抓新闻,还得抓特色。
海外版特色何在?
征求海外读者意见,他们说,
宏观,中观,海外版都有了,
而且,很多很多,一打开就是,
全中国如何如何……
某产业如何如何……
能不能让我们海外同胞能够看到国内更微观的东西呢,
比如,看到老百姓日常的具体生活,
那些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民众的生活!
这个主意好,马上就落实。
正值春节前夕,一小青年请假,要回河南老家。
我说好呀,回去看看爹妈。这次你回家,报社给报销!
,有一个条件,你得先到北京西站,找一河南老乡,
就在北京打工的,陪同他们,一起回老家!
而且,看完爹妈,还得抽空同他们一家过春节,
过完春节,再一起回来,
回来以后,把所见所闻,真实地、不夸张地、不美化地,
仔仔细细写出来!
春节过后,小伙子回来了!
很是兴奋,交我一篇稿子,
将近一万字,而且有图片。
我立即看完,也非常兴奋!
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图景么?
完全白描,非常生动,相当真实!
看得我眼眶湿润,受到深深的触动!
《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我给取了一个标题。
文章发在四版,配上彩色图片。
请来资深编辑,精心设计版面。
我们将这个特殊版面取了一个名字叫《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自此一炮打响!
海外好评如潮,自不必说,
就是隔壁“大报”那年轻些记者,也是羡慕不已,
嚯,一个毕业没两年的大学生,
竟然一个人发了这么一个整版,
8000字的大通讯哪!
海外版,真牛!
自那以后,《微观中国》一发而不可收!
前来请战的年轻人,几乎要在我的门口排队,
——老詹,我想去北京工地写农民工!
——老詹,我想去农村跟着麦客收麦!
——我想去临终关怀医院写写那些老人!
——我想去秀水街服装市场练摊儿!
——我想去海航当空姐!
……
一篇一篇,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配上彩色图片,
出现在海外版第四版,
《微观中国》——人们从这里,看到了真实的、具体的、虽不完美但很可爱的中国!
发生一件小事,让我十分感动。
那天,正在食堂吃饭,两位年轻人来到桌前,
兴奋地、羞涩地递我一包喜糖,
詹总,谢谢你,你是我们的红娘!
原来,小伙子曾被派往新疆,与收棉农民吃住一起,收了整整一个月棉花!
《我在新疆收棉花》发表后,不但广获好评,
而且,俘获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俩人都在海外版,却是相逢不相识。
一篇文章牵红线,自此相爱结良缘。
办报故事,还有许多,
说得太多,难免罗嗦。
再说一个“总编辑奖”的故事吧。
一个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是不行的,肯定不行!
长此以往,会挫伤上进者的积极性,
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怎么办呢?
可以在评奖上做文章!
每天清晨,我到报社,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报纸,
从头到尾,将文章浏览一遍,
看到好的文章,上面画一颗星,
或者,两颗星、三颗星……直至五颗星!
再来看版面,同样,可以画上一星、二星、三星……五星!
上午10点,总编室前来取走报纸。
中午11点,当日“总编辑奖”,在一楼大厅张榜公布!
凡获奖者,一颗星,一百元!
两颗星,两百元!
……
当天兑现,到财务处领取真金白银。
那位《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的小伙子,
因获五颗星,获奖五百元!
就在同一天,那位因为版面做得精心,做得漂亮的编辑,
也获五颗星,奖励五百元!
我晓得,可能有人会不服气,
啊哟,怎么,就凭老詹一人说了算?由他决定谁能得几星?
太武断了吧?
于是,在一次编辑部大会上,我说,
关于总编辑奖,我得强调一下,
一张报纸,就是总编辑的面孔,
一篇文章,总编辑说好,那就确实好,
因为,他是总编辑!
回忆起海外版办报的日子,
心潮澎湃,不由还有些激动!
哦,那是我一生中最兴奋、最富于激情,
也最有成就感的日子!
老詹,就是一报人,
办报,是我的最爱!
第三板斧让发行量翻番
2008年,我到海外版第三年,
报纸发行量翻了两番,
从5万份递增到20万份!
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发行量如何实现超常增长的呢?
先从海外版的读者对象说起吧。
海外版读者对象到底是谁?
刚到海外版,我就询问发行部。
5000万海外华人华侨呗!
就这些人,没别的了吗?
没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读者对象一直没变。
我不大相信,
也很不甘心!
通过到调研分析,我将海外版读者对象重新定位为“四个5”
——5000万海外版华人华侨。
——5000万学中文的外国人。
——50万海外中资企业员工。
——50万海外留学生。
有了这四个5,办起报纸来,心中就更加有数,
报纸也更有针对性了。
继“提高收入”“办好报纸”相继出手后,
我在海外版的第三板斧,砍向了“增发行量”。
为了摸清发行底数,探寻增长途径,
2007年初夏,我与发行部外联部负责人一起,
开始了为期十天的海外调研考察。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在海外,只要当地华人较多,
达到上万人、数万人,甚至
数十万人,
他们就一定会办报纸!
这是华人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有的地方,甚至办了好几份报纸!
可不可以同这些华人报纸合作呢?
可以啦!
外联部小陈告诉我,印度尼西亚有位熊老板,
在雅加达办了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印尼版》,
发行量相当可观呢。
不过,其前提是,必须有实力。
熊老板既办报纸,又办实业,以实业养报业。
其他地方,这种模式恐怕很难效仿。
难道不可以找到其他合作方式吗?
我不大相信,
也很不甘心!
反复琢磨,我们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不花钱合作办报模式。
这种模式,分两步走。
第一步,请驻外使馆在当地华人报纸中,推荐一两家可以合作的报纸,
必要条件有三
其一,得爱国。
其二,有实力。
其三,愿合作。
第二步,筛选出可以合作的报纸后,与之谈判,
前提是,双方虽然合作办报,但在经济上各自核算,互不投入。
这种模式能否行得通呢?
日本,是我们探索办报新模式的首站。
抵达东京第二天,见到了大使馆推荐的华人报社社长,
一位沉稳干练的女士,
东京街头一家烧烤店,
大家边吃边聊。
我问社长,
你们既然是华人报纸,国内新闻,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吧?
社长说,是呀是呀,不但必须有,而且放在重要版面!
过去,你们这些内容是从哪里的来呢?
新华社啦,人民日报啦,中央电视台啦……都是转载的啦!
我说,那好,现在,不用了!
我们人民日报海外版,愿意为你们提供国内新闻!
你晓得,海外版是专门办给海外同胞看的,我们的内容,
既精彩,又有趣,还有针对性,
非常适合你们报纸刊出!
是吗?社长非常高兴,专为我们供稿?那简直太好啦!
有什么要求吗?
要求两条,比较简单,
第一,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
我们的内容,你们尽管拿去用,,只可以删节,不可以添加。
第二,转载的内容,
编为4个版(或8个版),加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周刊》刊头。
社长说,这两个条件,没问题!
不过,既然是合作办海外版周刊,能不能给点好处呢?
好处嘛,有,但不是经济上的。
经济方面,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双方互不投入,免生纠葛。
我们给你们的,是政治上的好处,
一个大大的好处!
是吗?社长睁大了眼睛。
签订协议以后,我们就是合作伙伴了,
你们的名片,可以印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伙伴”字样。
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你们的社会地位!
真的吗,太好了!
社长大喜过望,太好了,
简直太好了!
谈判非常顺利,两家媒体,正式合作。
此后,每逢周日晚上,
合作伙伴会将他们刊出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周刊》小样,
电传北京,
报社当日值班副总编辑签发后,
电传回去,
第二天,《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周刊》4个版(或者8个版)在日本公开发行!
这次成功合作,让我想了很多。
什么叫市场经济呢?
其实就是,你有资源,我也有资源,
在没有交换之前,资源不会增值。
一加一,只能等于二。
,当找到一种合适方式,用你的资源,交换我的资源时,
一加一就会大于二,
甚至,大于三、大于四!
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各自优势,
有没有找到彼此有利的交换方式。
这种合作模式,我们概括为8个字
借船出海,合作双赢。
亦可概括为4句话
彼此权责分明,没有经济纠葛。
双方各取其长,携手实现合作。
日本周刊推出后,又相继推出了意大利周刊、匈牙利周刊、奥地利周刊、英国周刊……
这些周刊,全部刊载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内容。
都标有《人民日报海外版.某某周刊》刊头。
其发行量,也就计入了海外版总发行量。
为什么海外版发行量能够如此迅速地超常增长?
全部奥秘,就在于此。
当发行量超过20万份,翻了两番以后,
我向人民日报社长王晨作了详细汇报。
王晨说,好呀小詹,你们还真有办法!
此后不久,人民日报社撰写报告,向中央作了专题汇报。
又过不久,中央分管常委和政治局委员,分别作出批示,
对海外版“借船出海,合作双赢”的做法,
充分肯定,
大加赞扬。
第四板斧确立“单位文化”
2006年冬,我由经济日报调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总编辑。
这是我第一次到一个单位当“一把手”,
撸起袖子,雄心勃勃,很想干一番事业,
我想,要干,就得干出名堂来,
否则,怎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到海外版经过调研,认准目标,我砍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增加员工收入,
第二板斧,提高报纸质量,
第三板斧,扩大海外发行。
今天要说的是,原本打算砍出的第四板斧,
因为种种原因,
,主要是任职时间太短,
只三年半,还不到四年……
所以,还没来得及砍出去!
否则,第四板斧呼一家伙砍将出去呀,
嘿嘿,恐怕还真有些厉害呢!
第四板斧是什么呢?
确立海外版的“单位文化”。
啥叫“单位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单位、团体,或者个人,
因长期相处而形成的共同的是非观和审美观。
举例说吧。
某家大小姐,嫁到某公子家做了媳妇,
乍入家门,处处别扭。
见了老人,毕恭毕敬,不能没大没小,目中无人。
吃饭之时,必须噤声,不可嘻嘻哈哈,说笑打闹。
只这两条,大小姐就受不了,
因为,在她家中,见了爹妈,可以拍拍肩膀,直呼其名。
吃饭之时,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管不着,相当自由。
多年相处,两个家庭形,形成了不同的是非观与审美观。
这家以为对的,那家说是错了,
这家认为美的,那家视为很丑,
这就起了文化冲突,
所以,新媳妇觉得很别扭,
这个新家,也觉得她别扭。
道理,就这么简单!
以小见大,小可喻大。
单位、团体、企业,乃至国家,也是一样。
举例说吧,近些时期,疫情突起,
西方人普遍没有戴口罩的习惯,觉得别扭,不好看,很丑!
这是他们的文化,多年使然。
就像我们,从没有用公筷的习惯,认为没必要,麻烦,难受!
此乃我们的文化,也是多年使然。
你觉得他们很奇怪,
他们觉得你很奇怪。
回头说海外版吧。
我以为,一个单位,从领导到员工,
应该逐步形成共同的是非观审美观。
什么是对的,应该提倡的?
什么是错的,应该反对的?
观点一致了,事情就好办了,
对的,单位不用拿钱奖励,大家自觉去做,
错的,单位不用批评惩罚,大家都不去做。
这样,岂不是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奖励和监督,都是要花成本的,
有时甚至要花很大成本。
那么,海外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单位文化”呢?
这个事情,我早想过了,
还没到海外版上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
我打算,到了海外版,要让大家逐步树立起明确的“单位文化”。
我将它概括为三句话,六个字。
创业,敬业,乐业。
创业——单位每个员工,勇于创业,大胆创新,敢想敢干。
敬业——定下目标,要严格遵守,兢兢业业,决不偷奸耍滑。
乐业——单位要给大家创造一个收入丰厚、精神愉悦的环境。
简单说来,就这么三条。
别看只三条,其实不简单!
假如,你到一个单位,这里提倡的文化是“创业、敬业、乐业”。
大家目标一致,观点相同,
都以创业、敬业、乐业为荣,认为这是对的,美的,
反之,则是错的,丑的。
全体员工都发自心底地为这三个目标去干活,去努力,去奋斗,
那么我相信,这样的单位,
一定是朝气蓬勃,风清气正,
生动活泼且人人开心快乐的。
我的这个观点,曾经在海外版大会上讲过,
,只是讲讲,一种希望和设想而已,
并未付诸行动,更没有制定具体措施,
所以,这一板斧,仅仅虚晃一枪,
没有实实在在砍下去!
回想起来,这是我在海外版任职期间的一个遗憾,
一个不小的遗憾!
从主观讲,自己光顾着有形的前面三板斧,
把无形旳第四板斧给耽搁了。
从客观讲,到海外版时,我已经57岁半,
离“七上八下”这条杠杠,只相差几个月,
所以,组织让我在海外版干了三年半,已然“超支”,
再继续干,就破规矩了。
那是不应该也不可能的。
正,我的第四板斧,没有来得及砍下去。
如今,时过境迁,
也就在这里说说,
过过嘴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