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年历史!揭秘邯郸:中国史上唯一从未改名的
【数字中国】篇三。
提到邯郸,大多数人多会想到「邯郸学步」、「燕赵故里」又或「太极之城」,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有着一个引以为傲的「中国之最」,那就是自建城以来从未更名,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邯郸为何如此特别?于历史长河,她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是传说中人类起源的地方,上古时的人类始祖女娲,在这里的古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这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城邑,8000年前孕育磁山文化,是战国之赵都,荀子的诞生地,秦始皇的启蒙地,曹操的称霸地;这里还是成语典故之都,「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皆出于此。
图片来自网络
而她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三千多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古都,她的名字叫「邯郸」。从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到后来衰落为一般的小县城,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3100多年来,「邯郸」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称始终未曾改变过。
● 「邯郸」之名沿用3100多年
「邯郸」地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是说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献公因故杀了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卫献公的弟弟鱄便逃离卫国,来到邯郸。这是历史文献中对「邯郸」的最早记载。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益关沙丘苑台」的记载。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考释沙丘台引《竹书纪年》中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是说自商朝的纣王祖先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到纣王时殷朝灭亡,在长达253年间再未迁都;纣王时期又逐渐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了离宫别殿。
殷纣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邯郸地名就已存在。
● 沿用千年的名字由何而来
图片来自网络
○ 一说邯山到此而尽
文献记载「邯郸」一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殷商末年。而对于「邯郸」一名的解释,至今最为流行的则是曹魏时期张晏的说法。按照张晏的解释,「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意思是邯山到此而尽,所以叫邯郸。
张晏对于「邯郸」一名起源含义的解释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沿用。
○ 二说日出日落之地
邯郸在战国以前实际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则叫「丹」。按照这个释义,邯郸为即日出日落之地。
也有近代学者,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邯字的甘字边,是旦的反写。日以出升过于地平线曰旦;而日未过地平线曰甘。甘的日虽未过地平线,但日的光辉以照射过地平线,说明日即将升起。郸字的单字边,是地平线上有一块肥沃的田原,田字上面的两点是象征着田地生长着茂盛的谷稷和青草。邯郸两字的耳字旁,是象征着这块土地上人丁兴旺,牛羊成群。
● 名不虚传的成语之都
说到邯郸,除了名字,还不得不提她的成语,邯郸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很多有名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邯郸不同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点就是成语典故,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与如此之多的成语典故有关的城市。2005年10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
图片来自网络
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顶天立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完璧归赵、盛气凌人、贫贱之交、利令智昏、不遗余力、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一字千金、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等等,都发生在邯郸。而据专家考证,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图片来自网络
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以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等,无不让你感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魅力。一个个几近完美的历史故事,也许是历代文人们的添油加醋,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任你去想象。
● 走进邯郸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邯郸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世界上粟(谷子)和黍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的最早发现地。
资源丰富,产业完备。邯郸素有“钢城”“煤都”和“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境内已发现矿产29种,煤炭和铁矿石储量分别为53.8亿吨和4.7亿吨,是我国著名的焦动力煤和高品位铁矿石产区。邯郸也是全国确定的小麦、棉花、玉米等5种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
图片来自网络
山川壮丽、风景秀美。璀璨的历史文化、壮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俗风情交相辉映,造就了邯郸美丽怡人的旅游胜境。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流经邯郸,全市拥有涉县娲皇宫、广府古城2处5A级景区,丛台公园、武安朝阳沟、京娘湖、东太行、涉县太行五指山等15处4A级景区。
邯郸历经千年沉浮,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众多文化遗产,还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以其特有的方式筑造连结古今的隧道,默默在历史的长河里守候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终。
对了,我是「J咗嗰T」。
互勉!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