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古桥,拥有三个“世界之最”,存在1400年
安济石桥日月留,蟠龙踞虎汶河洲。
历史长河中藏有不少变革和见证者。要说谁才是真正的见证者,除了文物那便是古建筑。
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知名建筑,矗立多年岿然不倒。在河北省便有一座古桥,拥有三个“世界之最”,存在1400年。现如今,古桥又怎样了呢?
一、千年古桥赵州桥
对于赵州桥的存在,除了当地人,不少外地人听闻过它的存在。因为悠久的历史,赵州桥甚至还出现在了课本之上。可是,赵州桥身上的魅力和经历远不是一些文字可以比拟的。
赵州桥在隋朝的时候被建造,其建造者名为李春。李春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桥梁建筑师,他在接下这个任务后便走访各地,寻找合适的建桥地点。经过多番比较,他将赵州桥的基址定洨河的粗砂之地。
这一选址于赵州桥的稳定性而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甚至还是促成其拥有三个世界之最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来,粗砂之地不仅提升了赵州桥的承受能力,由于其黏土层压缩性小,致使赵州桥不会受到地震影响,出现砂土液化的情况,影响其稳定性。
除了选址之外,赵州桥能成为千年古桥,其建筑方式和桥梁结构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赵州桥的桥台打破了常规的建造方法,没有地基,直接建在了天然砂石上面。这个想法大胆,但对赵州桥的稳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赵州桥是敞肩拱,这在符合结构力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赵州桥的日常消耗。
,两端宽中间窄的结构也大大地提升了桥的稳定性。巧妙的构造延长了赵州桥的使用时间,不过,古建筑之所以能存在那么久,中间也少不了修缮,赵州桥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没有修缮,早就没有了赵州桥。
二、七次修缮
唐贞元八年,在赵州桥建桥百年之余,它迎来了第一次修缮。当时,天气情况十分恶劣,水位线更是猛涨,在治水无用后,赵州桥遭到了大水的侵扰,桥北面西侧的金刚前更是被冲毁。之后,接连的噩耗发生,桥台下沉,小拱崩裂。
彼时赵州桥的存在已经存在一定意义,当权者不愿意放任不管,便命人修缮。虽然赵州桥的损毁已经略微严重,但集思广益后,他们先是复制了部分“零件”,而后通过补石重砌方法进行了修补,使得赵州桥恢复了原貌。
这之后,赵州桥又在洨河之上矗立了很久在,直到宋治平三年。根据《宋史》记载,1066年,赵州桥因为凿铁腐蚀脱落,整体结构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侧倾的现象。碍于赵州桥的历史和其实用性,当权者开始了第二次修缮。
这次修缮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但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在众工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复原面貌。
与前两次的修缮相比,第三次修缮更像是日常维护。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二年,由于赵州桥通车的缘故,桥面的辙迹很深,还出现了坑坑洼洼的情况,为了保证赵州桥的正常使用,当权者对赵州桥进行了桥面石的重新铺设工程。
重新铺设完成后,似乎是察觉赵州桥年久失修的问题,当地管理者又主张修缮了赵州桥的栏槛柱脚等等。做完这些,为了让这一古桥有新的成分在,他们又仿照来栏槛柱脚的样式,增添了新的图像。
在他们紧张筹备之余,赵州桥遭受打击。
原来,当地经常有渔民桥下休息、生火做饭。一次,有渔民像平常一样底下生火做饭,结果意外发生了,桥石出现了裂缝。眼看着存在近百年的大桥陷入坍塌危险,当地管理者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加固行动。
在腰铁进行了加固后,赵州桥似乎恢复全新的面貌了,,这都是表面现象,在1597年,赵州桥迎来了第六次修缮。这次修缮的动工面积不大,却也不是一个任务。清道光元年,赵州桥又开始了第七次修缮任务。这7次修缮虽然没有大改大动,但赵州桥依旧伤痕累累。
三、赵州桥“消失”
1933年,桥梁专家梁思成注意到了赵州桥的窘境,便对赵州桥展开了详细的测绘工作。测绘工作完成后,梁思成将修缮的请求和自己的意见全部用文字阐述。
上级接收到修缮的请求后,并没有立马同意,赵州桥作为中国古桥的历史太悠久了,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这个千年古桥很可能会被抹除痕迹,成为后人的一种遗憾。
动工会影响古桥的历史感,不动工古桥很容易会出现坍塌,眼看事情陷入两难局面,文物管理局只能慎之又慎。他们先后四次对赵州桥进行了勘测任务,而后决定开始施工。
1958年,耗时3年的时间,赵州桥完成了第八次修缮。这次修缮可谓十分用心,在没有改变赵州桥历史厚重感的情况下,加入了新型技术,让赵州桥更加坚固。,赵州桥完成了修缮,又陷入了质疑声中赵州桥“消失”了。
赵州桥虽然遵循的是留旧加新的原则,但修缮的时候,为了使得赵州桥更加坚固,还是不可避免地替换了很多石料。修缮完成后,赵州桥焕然一新了,其历史厚重感并没有如期保留下来,古韵之美消失殆尽。由此,很多质疑声便由此而来。
,修缮结束后,为了保护赵州桥,赵州桥不再使用,成了一个景点,也侧面说明了赵州桥的“消失”。
赵州桥“消失”的遗憾后人无法补全,但透过全新面貌的赵州桥也能猜到其曾经的辉煌。值得一提的是,赵州桥因为1400余年的历史,曾斩获三个世界之最。
回看这么多年的精力,在文物保护方面,相关人员一直在努力,遗憾的是,因为某些原因,的结局与设想中的有些偏差,不管怎样,这也是一份心意。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心意”还是越少越好,毕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人,它们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