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的十三经碑刻 乾隆十三经碑刻
最完整的十三经碑刻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着一大枇规格一致、质地相同.的石碑,排列有序,蔚为壮观。因为所刻的内容是十三经,所以称其为十三经碑林。这些石碑原立于国子监的东西六堂、彝伦堂、敬一亭等处,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将其桌中在一起,移置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
十三经刻石,经碑共计189座,连同谕K、告成碑共19(T块。每座睥通高300厘米,宽105.5厘米,厚31.5厘米。依次排列是《周易》6座,《尚书》8座,《诗经》13座,《周礼》15座,《仪礼》17座,《礼记》28座,《左传》60座,《公羊》12座,《谷梁>11座,《论语座,《孝经》1座,《尔雅》3座,《孟子》10座^碑额上刻“乾隆御定石B之碑”八个阴文篆字,其上加钤“表章经学”“八征耄两印。碑身正背两面都刻经文,全部阴刻正楷。每陴祢一册,分十二栏;每栏称一号,分六组,每组字数五行,每行10字,共50字。每册约4,200字。碑上每号右边刻有小字的册数、号数。全部石经共计63万字左右r每睥大致刻经一卷,每卷之间不续刻,而是另起一碑。这些石碑因刻于清代乾隆年间,所以又称“乾隆石经”。
刻经之举起于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成为我国历代学子必读课本。当时书籍全凭抄写,难免出现讹误。统治者为了“考定圣览经传中文字同异,归于一是,使天下万世学者有所师承遵守”,汉熹平四年(公元丨75年)“乃诏蔡邕等正其文字,刻石鸿都。”蔡邕亲手写经于石碑,由工匠镌刻,立于太学,作为官方颁布的法定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经》。“一时观视及事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此后,唐,宋、明、清也有刻经之举,可借均不完整,流传下来的极少。只有清代的“乾隆石经’,却完整地保存到现在。
乾隆十三经碑刻,全部经文都是清代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一人所书。自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历时十二年始成。这在书法史上也算得是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