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土豆”,竟是中国新陆地?这天,天鲸号

世界之最 2023-12-10 21:26www.178767.com世界之最大全
奇事网小编根据网络最新关于“神秘“土豆”,竟是中国新陆地?这天,天鲸号为祖国填海拓土三万平方米 ”的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细节内容!让奇事网一起来看看吧.

1950年3月,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风尘仆仆地到了威海。为了渡海到刘公岛,随行人员只好向当地渔民租了一艘小船。返程中,当驾船的渔民得知站在自己船上的竟是新中国的海军司令员时,吃惊地说“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用?”

遥想1434年郑和第七次远洋航行刚结束时,葡萄牙远洋探险队开始探索西非博多哈尔角。到1492年,哥伦布向西航行发现新大陆,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1497年,达·伽马船队驶过非洲的尽头风暴角,一举冲进了印度洋,东方航线就此打通。随后的三百年间,西方列强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四大洋。与此,曾经的海洋大国,却失去了探索海洋的雄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成果乏善可陈,如何从起跑线追上已奔驰了近五百年的西方国家是一个严酷的考验。

从打破沉默到“海洋石油720”

16世纪的英国探险家沃尔特·罗利曾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本身的财富。”在全球化时代,除了事关贸易外,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和海洋能源,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尤其是深海洋区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以石油为例,早在1984年法国石油研究院就估计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59亿吨,其中海域的探明储量占26%。,深海石油开采一度只有发达国家能进行,我国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在海洋开发上严重受限。

1970年4月,毛主席亲自指示“积极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力争早日在南黄海钻探见油”。就在当年的12月,英国《卫报》文章《争夺东海的石油》称日本、韩国和台湾“当局”正在忙着出让深海开采权,其中有些深海开采权在法律上是有争执的。这种开采活动是在中国的大陆架进行的,却没有同中国商量。中国人本月打破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强烈声称他们对东海大陆架拥有主权。这是第一次公开表示这样的态度。

当时的中国除了表示反对,无法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我们缺钱也缺装备。深海之中如同迷雾,地层之下更是深不可测。要“看清”地下情况,则离不开高精尖的装备,尤其是物探船。物探船是利用声波等物理手段来勘探地层信息的特殊船舶。物探如同给大海做“核磁共振”式“体检”,绘出海底构造图,为探明海底油气储量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判断依据。

1958年11月,中国第一艘专业海洋科学调查船“金星号”在渤海和南黄海开展试验,因物探船设备简陋,这次海洋物探试验没能取得更多的地质收获,也未能准确找到石油的具体所在,但它揭开了中国海洋物探的序幕。

直到21世纪初,我国仍面临深水装备不足的问题,并勘探开发的海上油田水深普遍小于300米。

为突破深水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依靠自主研发、中国制造,2011年5月20日,“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正式投产。作为深水物探“巨无霸”,它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船长107.4米,型宽28米,配备了国内首套采集电缆首部GPS定位系统和首套大型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可在5节航速下拖带12条8000米固体采集电缆、双震源8排子阵列进行三维地震采集作业。

“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

物探船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释放高能量地震波,穿透海底底层,再由物探船释放的多道检波电缆接收。,物探船尾部拖行的电缆长度越长、数量越多,物探船的工作效率就越高。

几十年来,我国的物探船从中外合建的装备4条电缆到6条电缆,一步步升级最终达到“海洋石油720”的12条电缆。其尾部电缆展开后覆盖的海域面积之大,甚至相当于1200多个标准足球场。极大提升了中国海洋工程勘察作业能力,深海勘探能力从水深500米提升到了3000米。标志着中国已成功进入海洋工程深海勘探装备的顶尖领域,对南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改装拖船到“大洋一号”

海洋环境复杂又恶劣,水深每增加一米,海洋科学研究难度将增加数倍。没有性能卓越的科考船,海洋研究就无法有效展开。

科学考察船,即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海洋调查装备极为匮乏。1958年9月至1960年12月,中国开展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海洋综合调查时,鲜有专业的海洋科考船。

没有船,各单位就把渔船、拖船等船只拿来改造。比如新中国第一艘专业海洋科考船“金星”号就是由远洋救生拖轮“生产三号”改装而成的。

1958年中国第一次“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调查人员现场取样。来源《经略海洋中国的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

1983年9月,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十二届《南极条约》会议上,满心欢喜的中国代表团发现自己并不被人尊重。不仅座次安排随意,连发言权和表决权都没有。议程表决时,中国代表团甚至被大会主席“请”出场外喝咖啡。气愤又无奈的代表团成员郭琨含泪走出会场“不建成中国自己的南极考察站,我绝不再参加这种会议。”

郭琨生前接受采访时,谈及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没有表决权时,流下眼泪。视频资料截图

去南极科考,还是缺船。彼时我们根本没有为极地科考专门设计建造的船。最终,1984年11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肩负起了奔赴南大洋和南极洲的重任。“向阳红10号”集海洋调查、气象测量和通信保障功能于一体,在与极地风暴造成的惊涛巨浪的搏斗中终是不辱使命。

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了一艘苏联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船全长104.5米、宽16米,船底到桅杆高33米,5600吨级。刚买来的时候,许多设备都很落后。据“大洋一号”第一任船长滕征光回忆,1995年出海的时候,船长房间的窗户漏雨,一下雨,水就哗哗地往里灌,海上又很容易遇到暴风雨,经常是有床不能睡。后来只得用胶布,一层层地往上糊。

“大洋一号”综合远洋科学考察船

为适应多学科海洋调查和满足新技术装备发展要求。2002年,“大洋一号”船在上海中华船厂进行重大技术改造,除机舱外,从驾驶台到生活区几乎全部更新,特别是安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构建了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

现在的“大洋一号”是一艘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学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开展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底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以“大洋一号”船为代表,我国走上了世界深海资源勘探和研究的舞台。20多年的时间,从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到现在自主创新,引领世界远洋科考前沿,“大洋一号”船载着几代科考队员横跨过三大洋、环绕过地球,奋战在深海大洋调查一线,见证着中国大洋科考事业既艰难又执著的发展历程。

从望洋兴叹到“深海一号”

20世纪90年代,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掌握着大深度载人潜水技术,最深下潜至6500米,而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还停留在600米。很长一段时间,面对深海,中国只能望洋兴叹。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项目正式立项。经过十年的探索,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先后完成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试,连续刷新下潜深度纪录。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国际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宣告中国从此进入载人深潜新时代。

虽然不断刷新着记录,但长期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提供支持的母船向阳红9号却已年老。由于当时大吨位的远洋科考船屈指可数,已有近30年船龄的向阳红9号担负起母船的职责。它1978年12月开始使用,是一条超龄服役的老科考船。虽然搭载蛟龙号完成了多次海试任务,但机械设备老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当不良海况导致船体摇晃时,被吊举的“蛟龙号”很容易产生剧烈摇摆。

“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母船

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专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开工建造,并于2019年交付使用。“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母船是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新一代母船,续航力超过14000海里,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配备了满足科学调查及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多种类型、超过3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专用6000米级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在节能降噪方面进行了技术设计。

从零开始到“天鲲号”铰吸挖泥船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记载了大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先民依靠智慧,化“堵”为“疏”消除水患灾害的经历。几千年来,怎样疏浚河道和海底泥沙岩石,是一道永远解不完的难题。

1902年,中国从荷兰购进第一艘挖泥船,开启了中国近代疏浚之路。很长时间以来,国内重型挖泥船进口比例高达八九成。1966年,从荷兰引进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轮时,中交天航局曾花费了折合4吨黄金的高价。

从国外购船要花费重金,但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中国一直在尝试自主制造挖泥船,先后走过整船进口、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曲折道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2006年,中国成功建造了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非自航绞吸挖泥船“天狮号”,打破海外挖泥船的技术垄断。此后,“天”字号系列挖泥船陆续制造出来。

2010年1月,我国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天鲸号建成投产,对于我国整个疏浚业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国内第一艘自航绞吸挖泥船,其疏浚能力当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标志着我国大型绞吸装备设计建造从此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天鲲号是天鲸号的“升级版”,在自主创新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被业内视为“国轮国造”的集大成者。如今,以天鲸号、天鲲号为代表的国产大型绞吸装备,已成为疏浚港口航道、建设远海岛礁和实施“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工程的主力军。

“天鲲号”绞吸挖泥船

天鲲号通过巨型绞刀将河道或者海底的泥沙、岩石绞碎,船体内功率巨大的泥泵可以将绞碎的泥沙混合物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通过形似“脐带”的排泥管向外输送到指定地点,源源不断喷出的巨流最远可达15公里开外。也就是说,天鲲号每小时的挖泥量可填满15公里外标准足球场大小的一米深坑。天鲲号也被称为疏浚造岛神器。

值得一提的是,天鲲号还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有了这个“大脑”,可以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推算潮位,还可以实现挖泥和泥泵的自动控制,进行无人化作业。

携手国之重器

共赴星辰大海

海洋开发离不开大型船舶的支持,600年前,郑和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其长44丈4尺,宽18尺,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据《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如今,我国通过科学规划与持续发展,通过不懈努力与奋斗,自主建造出诸如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大洋一号”综合远洋科学考察船、“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母船、“天鲲号”绞吸挖泥器这样的先进装备,使我国的海洋开发从跟跑走向超越,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注入澎湃力量。

这一次

“造岛神器”用这种方式拜年

1月14日农历小年这天,在中交天航局“天鲸号”正在施工的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南延伸段一期工程,向全国网民送上新年礼物。

经过24小时“不眠不休”的施工,“造岛神器”天鲸号为祖国造陆三万平米,相当于4个足球场,在祖国最新土地上,第一次迎来国旗。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大国重器除了服务国内重大工程,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作用,助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区域经济发展。

2017年,代表我国当时现役自航绞吸船最高科技水平的天鲸号启程奔赴非洲。历时5年,天鲸号畅行“一带一路”沿线数万海里,突破高热气候、长波涌浪、复杂工况、恐怖袭击等考验,圆满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连云港港多条港口航线覆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港口。天鲸号此次归国施工首秀,将进一步助力“一带一路”陆海联运通道的畅通。天鲸号大管轮纪海洋表示,“2023年天鲸号再接再厉,为‘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的疏浚事业再添一把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