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
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有多大?东北平原或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等相关内容。
东北平原简介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间季风交替。7月均温21~26℃,1月均温-24~-9℃。10℃奇事网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
地质地貌
基岩构造
东北平原东西位于大兴松安岭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之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坳陷沉积盆地(松辽盆地)。东邻张广才岭褶皱带,南部与华北地块北缘相邻,西部为蒙古——兴安褶皱带。盆地周缘断裂及盆地内部隐伏断裂构造发育,盆地内以北北东向岩石圈断裂为主体,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分布。伴生发育着北西、北西西、北东东向级断裂。北东向断裂广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以及依兰——伊通断裂。盆地内北西向断裂构造形成晚,常切割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盆地内多为第四系沉积物样品覆盖,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岩性为冲积、洪积、风积、冰水堆积、海陆交互相碎屑堆积物,局部发育火山岩。基岩露头少,在盆地边缘可见断续出露的中生代地质体。形成过程。
东北平原以开原一辉南线(相当于北纬43°)为界,北部地质上属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南部属中朝准地台下辽河断陷。中生代燕山运动伴随两侧华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华夏向沉降带,奠定了现今地形的基本轮廓。第三纪后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间歇性的地壳升降运动,将南北的构造体系连结起来,成为同一演化体系,平原继续下沉,沉积了深厚的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松辽盆地的基底由古老的结晶岩系组成,经历了兴凯旋回、加里东旋回和华力西旋回,后者在西部形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东部为张广才岭褶皱带和延边褶皱系,中部为松辽拗陷。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构造活动不断地进行着,到白奎纪末期褶皱、断裂及岩浆活动达到高潮。此后,地壳相对稳定,进入了剥夷堆积期。喜马拉雅运动在老构造的基础上使地层产生翘曲、断裂,表现为大兴安岭翘起、隆升,盆地沿断裂沉降。从此,盆地进人了第四纪的演变期,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新构造运动的频繁发生,对第四纪环境的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更新世初期,欧洲及北美大陆发生大陆冰盖,中国西北山地发生了山谷冰川,全球气温下降,寒冷气候波及松辽平原。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盆地中部及东部丘陵沉积了数米至数十米的白土山组地层,岩性为白色砂砾岩,夹粘土透镜体,该地层向盆地中部渐变为湖相粘土,在早更新世的中、晚期,粘土层的分布范围扩大,湖泊已具有较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