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是中国最早性教育课
周公之礼泛指夫妻同房行房事,是中国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周公之礼最早是由周公制订的一个规矩,因为在当时西周时期男女关系混乱,为了整顿民风周公言传身教制订了一系列规矩,周公之礼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周公之礼是中国最早的性教育课,周公之礼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周公之礼是什么?
“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才行。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的来历
西周初年,世风硗薄,婚俗混乱,周公为了整顿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婚娶成婚,一共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
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周公之礼的意义
周公之礼,是物质力量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统治的工具。作为阶级的意志,它超越于平民百姓之上,服务于姬周宗法统治,具有强烈的强制力。他把姬周集团的意志和利益全部融合于礼之中,以尊尊、亲亲、贤贤、嫡长世袭、男女有别构成礼之本体。由之者,谓之“民彝”,非之者,谓之“非彝”。结果是“礼之所去,刑之所加也”。其本质特征是“保护”与“限制”。周公之礼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关人身行为、生活方式和政体、组织机构及其附属的实体规范,是治标而非治本的“法人则圣”的人身法法则。
热门文章推荐
黄延秋飞行事件之谜
全世界特种bu队排名前十
揭开北纬30度十大神秘之地
连体人是什么人类?连体人又是怎么形成的
孟连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众多次与机关公司爆发矛盾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