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拿什么奉献给童年 爱因斯坦4岁就玩罗盘
爱因斯坦4岁时从父亲手中得到一个玩具罗盘,竟然激动得浑身颤抖;物理大师费曼还坐在婴儿高脚椅上时,父亲就教他玩多米诺骨牌和色块图案,11岁便在家中建立了小实验室;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自幼迷上观察鸟类,并在全国广播公司儿童百事问科学竞赛节目中获奖;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2岁便跟父亲一起观看克利夫兰航空表演,5岁开始乘坐飞机。许多伟人都能从幼年时代找到一生成就的伏笔和远因。儿童的心田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哪怕不经意间落下的种子,日后也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从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开始,孩子便成为一个观察者、发现者、思考者和探索者。孩子的教育不是用海量信息充填大脑的内存,而是让知识和身心一起成长。要把被动的灌输变成主动地学习,最好途径莫过于唤起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这组《神奇科学》实验的选题理念便是神奇二字。相信天下儿童都有好奇心,会对那些有悖直觉、有违经验、有拂常识的科学现象从惊讶到思考,进而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活跃思想,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和补充。何况直接动手的体验和能力是无可替代的。实验选题力求丰富多彩,跨越多种学科,是因为顾念营养均衡。
用视频手段展现科学实验细节,无疑具有特殊优势。动画特技、虚拟现实、轨道摇臂、微距摄影、逐格摄影、高速摄影,小实验完全值得当成大制作,因为我们希望科学的真和美能结伴走进孩子的心灵。
讲解实验背后的科学道理就要靠书中的文字了。尽量守住不用数学公式的底线,以免把读者吓跑;不奢求简略的通俗处理就能让人了然于心,但我们却对每个问题都要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差不多,结果就会差很多。有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迄今尚无标准答案。我们只能把自己的解释放进讨论区。这些内容与其说是写给孩子,毋宁说是写给家长和成人。为辅导孩子做实验时提供参考,也许还能唤起对学生时代功课的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