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发迹和败落:实际是东汉末宦官士族和地
任何一部关于汉末三国的著作,都无法回避董卓这个人物。以下评论人物依据的资料来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和后汉书董卓传以及同书的其他章节。
一。董卓的出身和性格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一]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注[一]英雄记曰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从奇事网以上文字来看,董卓是出身于庶姓地主家庭的吏家,父亲死后其实就是无官的平民家族。这个出身特点与此后士族集团对他的轻蔑和敌对紧密相关。而董卓的豪勇,在杀牛宴客一节写的明明白白。
[二]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三]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良家子其实就是征召的平民兵士,以别于充军的罪犯,董卓算是靠武勇被提拔的士兵出身,文化程度很低的一个起点,不难看出,他的豪爽很有当年战国赵奢的气味。-------- 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士兵出身,这又是他日后与士族清流对立的一个导火索。
注[二]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注[三]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我们必须注意到,凭借董卓的出身,正常情况下,在东汉士族门阀势力强大的时代,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武人,他是永远不可能到达权力中心的,充其量能够做到九卿的执金吾之类就不错了,太尉?别想,没钱也没门第。
这样一个武夫,却并不缺少智慧,我们看看他在战场上的表现。
。。。。。。。。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章、遂营中,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欲归金城。卓闻之喜,明日,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章、遂败走榆中。。。。。。。。。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六]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覸,以为捕鱼,而潜从覸下过军。[七]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斄乡侯,邑千户。(后汉书)
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觽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乡侯,征为并州牧。[四](三国志)
应该说,伪装捕鱼制造洪水来阻碍追敌,是很高明的招数,六军五败,董卓能全身而退,足以说明其用兵的水准,朝廷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升官封侯。
顺便再看看他入洛阳以后击败联军王匡部的手法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觽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可以说,在战术调度的层面上,董卓的水平是很出色的。
这样的人物,如果中央能够驾驭得当,完全能够成为汉政权旗下镇压异己的一头猛虎,怎么成了汉王朝的掘墓人呢?我们下一回看他的上洛,迁郿,直到灭亡之路。
二。董卓的进京到败亡
如前所述,董卓在讨伐边章韩遂部的战斗中成长起来,体现中央政权权力意志的打官僚对他仍然是轻蔑的。而董卓也同样对张温之类无实战经验的书生嗤之以鼻。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曰卓素著威名于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坚曰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温不忍发举,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坚因起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六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一]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二]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三]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及灵帝寑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有意思的是,董卓在久经沙场的皇甫俊,段颖手下肯定不会如此嚣张,充分说明了董对士族集团和书生的轻视。
可以说,汉朝中央政府在董卓看来已经无药可救,所以他是不肯乖乖交出兵权进京任人使唤的---即使有一个九卿的头衔。他拥兵自大,在洛阳一水之隔的河东,静静等待中央烂掉进城摘桃子。
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末军队私家化的倾向已经很严重-----没办法,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子弟,生死荣辱完全掌握在直辖的将领手中,数量庞大中央管理不过来,地方军不变成家丁部曲才怪!
大将军何进的软弱无能让宦官得手,也给了董卓进京的口实。(奇怪的是宦官竟然没有先求助于董卓,闵贡之类军阀)
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实时就道。并上书[一]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二]溃汉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人。[三]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四]请收让等,以清奸秽。卓未至而何进败,虎贲中郎将袁术乃烧南宫,欲讨宦官,而中常侍段珪等[五]劫少帝及陈留王夜走小平津。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六]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一]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北芒,还宫。[二]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觽所杀,[三]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觽,故京都兵权唯在卓。[四]
正是在与少帝和献帝的初次见面,让董卓产生了日后废立的决心。从文字记载中看,两个孩子的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注[二]张璠汉纪曰帝以八月庚午为诸黄门所劫,步出谷门,走至河上。诸黄门既投河死。时帝年十四,陈留王年九岁,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闇暝,逐萤火而行,数里,得民家以露车载送。辛未,公卿以下与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献帝春秋曰先是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卓时适至,屯显阳苑。闻帝当还,率觽迎帝。典略曰帝望见卓兵涕泣。髃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遂俱入城。献帝纪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英雄记曰河南中部掾闵贡扶帝及陈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导。卓将步骑数千来迎,烈呵使避, 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前见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又趋陈留王,曰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乃于贡抱中取王。英雄记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与王并马而行也。 ------(三国志)
董卓骂崔烈,是因为名士出身的崔不识时务,正所谓秀才遇见兵,而大兵出身的董对于宫廷礼节之类想地蔑视(日本的源义仲有些像)。年长五岁的少帝,已经十四岁到了成人的年纪,还没有能力把握形势,甚至只有哭鼻子的份,不能不让人轻视,相比之下,九岁的陈留王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换了是我,也一样有废立的念头-------除非我着急自己直接换皇帝的位置。
董卓是来自西部,又是士兵出身。即使到今天,西部的人还是崇拜英雄---崇拜胜利者,即使这种胜利采用了暴力或者流氓的手段。董卓也一样,他只相信实力,或者说自己的兵力,而他并不缺少智谋。------我们注意到配角李儒通常被描绘成助纣为虐智商甚高的人物,而李儒是董卓的女婿。
其实董卓初进洛阳,在河边遇皇帝一节,说明他并没有自立的野心,对士族虽然讨厌倒也还不至于大开杀戒,否则他大可以给后来的尔朱荣和侯景带个头,借机清洗百官。这也说明,进京对于董卓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虽然他嗅觉很敏锐地抓住了时机,但中央政权对他实在太大,他根本就没有预想到能够全盘接收,自然也就想不到清洗官员这一步。
为了实现自己称雄的梦想,董卓的三部曲抓兵,废立,用人。
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觽,[一]卓兵士大盛。乃讽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二]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君臣,所以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卓又抗言[三]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坐者震动。[四]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五]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六]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明日复集髃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又议太后[七]□迫永乐太后,[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九]迁于永安宫,遂以弑崩。
董卓的凉州军团,本来不过是洛阳三只武装力量中最弱的一部,由于何进家族没了男人,何家的下属,西园八校尉的禁卫军,包括曹操等都投身董卓麾下。而并州兵在吕布杀丁原之后也归董卓所有。董卓统一兵权之后才有能力逼宫,即使是士族代表,四世五公的袁绍,也只有骂街干瞪眼的份。
抓兵之后,董想起刘协是同族董太后养大,而且聪慧有令主之姿,为了进一步显示和巩固自己的权威,废立就成了必然。前面说过,影响董卓行事心理的,很大程度是他的西部血统和文化风俗,只尊重英雄,不问出身和成功来路。一个懦弱的皇帝不合胃口-------其实这恰恰说明董卓思维的简单。否则一个懦弱的皇帝远远比后来的献帝好控制。(献帝不止一次试图整倒曹操,可惜是小巫见大巫)。
霍光的废立和立威给了董卓很大鼓舞,我们通常说百官尤其是士族集团本能地反对董卓玩权力,请注意以下细节九月甲戌,卓复大会髃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着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献帝起居注载策曰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觽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尚书读册毕,髃臣莫有言,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
加黑的文字说明,当时其实还是有人认为董卓的废立是可以容忍的权宜之策-------因为对祭仲历史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扣除委婉的因素,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何太后和少帝确有不满,只是没人有董卓的权威来废立,也没人敢说敢作。
必须指出,董卓不应该杀人------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要完成废立立威的计划,只要把软弱无用的何太后和少帝幽禁就足够了,用不着去杀这两个没有家族支持的废人。杀害他们反而让士族找到了推翻董卓的借口。
我们的暴发户董卓同志伤心地发现,百官即使畏惧他的权威,也还是不能跟他同心。再加上他从凉州带来的大部分是武人,于是任命许靖,何颙,荀攸等人,包括听信推荐任用相当的名士充当外地长官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髃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一]尚书郑公业、[二]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三]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四]陈留孔□为豫州刺史,[五]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六]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珌阴为内主。
为此前被宦官迫害压制的党人平反
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一]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董本来试图讨好士族培植党羽,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恼火是可想而知的。他本来以为扣留袁隗一家,加上封官能够要挟袁绍,至少不至于公开对立,没想到袁绍根本不买账,所以杀尽袁家-------更给了天下读书人反对他的理由。
再看看董卓其他的暴行
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一]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二]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鴺必死,髃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四]时人以为秦始皇见长人于临洮,乃铸铜人。[五]卓,临洮人也,而今毁之。虽成毁不同,凶暴相类焉.
献帝纪曰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余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获袁绍豫州从事李延,煮杀之。卓所爱胡,恃宠放纵,为司隶校尉赵谦所杀。卓大怒曰我爱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况人乎!乃召司隶都官挝杀之。注[七]魏书曰卓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有应此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于是爱憎互起,民多冤死
实事求是地说,董卓部队的军纪败坏,正是暴发户一朝得志的简明体现,掘墓抄家之类,比起刘备进成都以及曹操和黄巾军的手段也不过是半斤八两。-----淫乱后宫罪名虽然大,但其实对老百姓并没多大损害。-----屠杀平民抢掠充当军赏,这是凉州大兵暴虐本性的体现,董失去了下层百姓的支持,而他试图与士族对抗,没有下层支持如何继续?
------特别指出,毁坏五株钱铸小钱,这是历史性的事件。小钱必然是不足值的货币,加上滥发造成了通货膨胀,东汉稳定的货币体系就此崩解,由于此后币值的混乱,曹丕不得不宣布废除货币采用谷帛充当实物货币,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倒退。董卓毁坏的货币体系,直到北周南陈才得以稳定恢复。这是董卓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负面影响之一。
还是一个问题,凉州大兵不懂经济,看到货币可以不足值随便发就高兴的忙不过来。
此后的迁都,更加是歇斯底里的总动员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觽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漤。及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会公卿议,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廷争不能得,而伍琼、周珌又固谏之。卓因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子劝用善士,故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遂斩琼、珌。而彪、琬恐惧,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故表彪、琬为光禄大夫。于是迁天子西都。初,长安遭赤眉之乱,宫室营寺焚灭无余,是时唯有高庙、京兆府舍,遂便时幸焉。[一]后移未央宫。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頉墓,收其珍宝。
至于屠杀张温等百官,就更不必说了。,董卓的暴行,是无心治国专心放纵的暴发户劣根的集中体现。
董卓迁都,是考虑到洛阳所处的盆地周旋余地太小,四面受敌,迁都关中平原的长安战略收缩,实在不行还可以退回陇上羌边的老家,从战略上考虑,他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他只是简单地忽略了一个问题失去民心,到了什么地方也不可能支持很久。
我们简单看下董卓的死,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着韂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余莫敢动。[一]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二]注[一]英雄记曰时有谣言曰千里艹,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又作董逃之歌。又有道士书布为吕字以示卓,卓不知其为吕布也。卓当入会,陈列步骑,自营至宫,朝服导引行其中。马踬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劝使行,乃衷甲而入。卓既死,当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髃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袁氏门生故吏,改殡诸袁死于郿者,敛聚董氏尸于其侧而焚之。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烧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郿。卓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二]葬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椁。
董卓之死可说是恶有恶报,他开启了连环事件的魔盒,汉王朝由此结束,新的分裂和英雄时代由此开始。观史是为了明今日事,由董卓的成败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且看下回。
那么,从董卓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
是中央政府对军队必须保持足够的控制,严格防止其私有化,所谓党指挥枪。
董卓的坐大,始于不服中央命令拒绝放弃兵权。有兵且驻地接近中央,又被排斥在中央权力决策圈之外,这必然要出问题。将领的轮换制是必须的,即使因为冲突地区的形势所迫不能经常更换将领,-----可以经常调动他们的直接下属。避免个人崇拜和个人意志的过度膨胀。在战争间隙的和平时代,要迅速完成战时扩召的军队的复员工作,避免高级将领的影响力继续保存和扩散。
如果中央对董卓能够保持高度的控制,在他拒绝少府任命的时候能够下决心除去他的兵权,或者中央有人能让董畏惧迫使他听话,如同安禄山畏惧李林甫一样,也不至于生乱。
由于现代军队指挥和补给的复杂性,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仍需警惕。如果中央恩威并济,董卓本来可以是作为一代名将如段颖朱俊一般留名的
,任何中央的政治斗争,试图调外地武装部队干预的做法,对京都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实际好处----我们不妨看看太平天国洪秀全调韦昌辉进京压制杨秀清的结局。
在赫鲁晓夫遭遇政治局危机的时候,赫求助于朱可夫,而朱可夫马上调人-------不是调兵进城,而是用飞机空运各地中央委员前来召开中央委员全会支持赫。因为朱可夫不是何进袁绍,他知道调兵的后果,军人介入的冲突是不适用政治斗争规则的,结果必然是一番大乱几败俱伤。
从霸者(类似董卓地位)出发,是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董卓进京仅仅是抓住了一个机遇,立刻就发迹,充分说明他苦心等待机遇的明智性。机敏如姚文元之类的野心人士,也恰恰是抓住了时机为自己谋求了更大的利益。这一方面,相对正面的人物如后来的高欢刘裕,也都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物。
,避免在台面过于招摇,谨慎地牢牢把握实际权力,循序渐进相对于董卓,曹操的策略要精明地多,他在实力不足以抗拒袁绍的时候,面对袁绍的骄傲心甘情愿让出大将军头衔,并不放松实际权力。让县自明本志令说得好,爵禄可以让位不可以让,因为怕受迫害。董卓强行废立,引发了百官的不满,其实何太后已成孤家寡人,而不难看出百官其实反对的主要不是更换皇帝,而是董卓的自行其是,。如果董卓稍微放慢脚步,很可能能够谋取到士族关于废立的支持-------反正何家本来也是出身微贱的屠户,并不招士族喜欢。
,想要谋求中央政权的人,必须及早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官僚追随者而不仅仅是士兵。董卓在进京之后才发现知识分子跟自己的对立,匆匆任用名士已经晚了。后来从平民起家的成功者,在把持中央政权之前很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党羽了。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天下,不妨多结识朋友尤其是可以任用的朋友,一旦有了机遇,可以立刻组织放心的班子。
,董卓的发迹和败落,实际是东汉末宦官,士族和新兴地主集团互相斗争的缩影。宦官集团被消灭,老一代士族如杨家,袁家受到了打击,而新兴地主如曹操刘备孙坚等得以成长起来,最终向三国纷争的英雄时代演变。而新贵族的不断兴起,正是奴隶制残余彻底消失,封建制巩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