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放弃南逃?

天下奇闻 2023-11-21 20:20www.178767.com天下奇闻趣事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今人对明朝皇帝的民族气节的高度评价有明一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无论是土木堡之变后的明代宗“北京保卫战,”还是崇祯帝陷入内忧外患也不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都彰显出明朝皇帝宁死不妥协。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崇祯皇帝

逃生是动物的本性,人也自然如此。在宣大(宣府、大同,明代军事重镇)失守,李自成直逼京师,明廷已经油尽灯枯之时,崇祯若选择逃往南京完全是明智之举。从操作性上看,朱棣“靖难”后定都北京,将南京设为陪都,留下一整套行政班子,南方的行政系统可以马上运转起来;从现实状况出发,北方兵连祸结,早已哀鸿遍野,糜烂不堪,而南方未经战乱,兵甲充足;在合法性上,崇祯作为皇家一脉相传的正统皇帝,到了南京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统治地位,况且南京又有长江天险做为屏幛,即使不能做到光复中原,但至少也可偏安一隅。那么在如此多的优势条件下,崇祯为何还是不跑?

其实,崇祯未必不想南迁,但由于他个人品性刚愎自用,刻薄寡恩而不得人心,最终导致城破身死的惨剧发生。明史有云“传庭死,明朝亡,”从孙传庭在被迫出潼关战死到北京城破,足足有5个月时间,逃往南京完全不成问题,故崇祯所期望的,是由群臣纷纷力主这一方案,然后他勉为其难地垂泪同意,然后不情愿地被群臣裹挟南逃。

但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群臣面前,当年清骑绕过山海关奔袭北京,袁崇焕全速撤回北京,血战清军解了国难,如此再造之功非但无赏,反被下狱凌迟处死。再如对崇祯在私下与满清偷偷议和,事情败露后,为推卸责任冤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凡此种种,这些巨大刺激使群臣都宁左勿右,宁可说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也决不背妥协退让的骂名。

即使在北京城即将陷落的时候,崇祯也曾有补救的机会。李自成兵临城下,提出条件“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对于无计可施的崇祯,这样的城下之盟已经算优厚了,此时,假若出现杨国忠,蔡京那样奸臣出现,给崇祯一个台阶下,接受和谈,也不至于亡国。

《明史》评价崇祯“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可见是急躁多疑,苛刻寡恩的性格缺陷使他错失一次次的补救良机。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双方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17年执政期间,竟然换了14个兵部尚书和52任内阁大学士,最终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崇祯自缢前曾痛斥群臣“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有中兴之志,并且节俭勤勉,着实不像历史上“亡国之君”那般颓废,但始终没有想明白当把忠臣能臣赶尽杀绝之后,不就只剩下亡国之臣了吗?所以说,不是没人懂崇祯,而是他和群臣离心离德,没人愿懂,也没人敢懂呀!

奇事网以上就是崇祯为什么放弃南逃?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