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老百姓如何分辨不同的警报声?

天下奇闻 2023-11-21 22:00www.178767.com天下奇闻趣事

轻松、休闲一直被认为是成都的一种文化性格,但在抗战时期,被认为是抗战大后方的成都却有着直面敌人的一段历史。四川省档案馆存有数十份当年大轰炸时期留下的政府发文,记录下了战时(轰炸时期)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在日军空袭轰炸的隆隆声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激发出极大的反抗和创造。读中国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防空洞口的避难百姓

四种警报连续短声,说明敌机已穿过龙泉山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专门制定并实施了针对成渝的战略轰炸计划,对成都、重庆和四川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轮番轰炸”。1939年3月7日,四川省防空司令部命令将附城30里内全划为疏散区域,成立“成都市疏散区警备司令部”维持治安。3月25日,省政府发布告,让成都市民限期疏散,全市的机关单位、学校等都陆续疏散到西门、茶店子等郊外。

据记载,当时成都除四门古城墙上安有警报器外,另有七八米长杆,竖起来挂警报灯笼。空袭警报一响,老百姓从四门涌向城外,这就是“跑警报”。成都市政府为便于市民“跑警报”,连夜施工增开包括现在的新南门在内的古城墙四门。“我1950年出生,母亲经常讲那些年怎么跑警报,怎么辛苦过日子。”年过六旬的作家郑光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日本飞机一来,耳朵都要竖起,心头都要悬起,随时准备开跑。”

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如今在档案馆里,还有《防空警报大纲》,警示大家如何分辨各类警报铃声。《50年前见闻录》作者蔺元慈先生回忆,当年放警报有几个阶段,一是预行警报,不鸣警报器。市区各十字街口的交通警察手持黄布三角旗,上书“预行警报”四个字,城墙灯杆上挂起黄色灯笼,预示日本飞机从武汉或宜昌入川,这时候,中小学停课,集市生意收摊,关铺板,市民向城外疏散。

二是“空袭警报”,四门城墙上警报器哨音大作,“呜——呜!呜!”一长两短,其声撕心裂肺。城墙的木杆上挂上了红色的灯笼,这预示着敌机已飞抵重庆。这时跑警报开始了,各街道商店噼噼啪啪关铺板的声音,汽车喇叭声、黄包车铃铛声、车夫吆喝声、狗吠马叫声,大人骂小孩声、脚在地上的奔跑声……交织一片,人们争先恐后向城外逃难。

三是“紧急警报”,警报器发出凄厉的连续短声“呜!呜!呜!”城墙木杆上换上黑色灯笼。这说明敌机已经穿过龙泉山,空中已经能隐约听见马达轰鸣之声。市内各街道断绝通行,来不及疏散的人都得就近隐蔽……若是夜间,要实行灯火管制,全市一片漆黑。那时大多数人家里都要提前准备几双鞋子。“穷人,在家里赤脚,鞋子都没有。”郑光路说,以前没有什么挎包,男人就是背篼,女人就把床单铺开,还装些换洗衣服。荷包还要装点零碎钱,因为跑出去就不知道啥时候回来。万一房子炸了,家当都没有了。

当时一环路就是城外了,运气好就跑到二环路以外,相对比较安全。再远的就到龙泉、天回镇。“跑得远的都是比较有钱的。因为路程远,消耗大。”郑光路说,家里是普通百姓,主要就朝河边、神庙等地方跑,身上带着米的话,支个瓦罐,熬点稀饭,生不上火时只能吃生米,喝点水。轰炸结束后,“解除警报”一声数分钟长鸣,人们才从死亡边缘回过神来。城墙木杆上挂起象征平安的绿色灯笼,各十字路口交通警察也拿起了绿色三角旗,上书“解除警报”四字。

奇事网以上就是抗战时期老百姓如何分辨不同的警报声?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