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片是地地道道的菜!古人也吃生鱼片
刺身(生鱼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道日本传统美食。其实不然,它是一道地地道道的菜。
在日本,刺身的原材料一般是金枪鱼、三文鱼、鲷鱼、比目鱼、鲣鱼、多春鱼、鲈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则是刺身的上品。还有一些章鱼、鱿鱼、墨鱼、鲸鱼也是常见的材料。刺身的佐料大致有这样几种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酒。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时使用一种调入芥子泥的酱油。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时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黄酱,甚至还有辣椒末。
奇事网以上是所谓的日本传统美食刺身的原料和佐料。这道刺身其实就是古代的“鱼脍”,历史相当的久远,可以追溯到周朝。
早在周朝有吃生鱼片的记载。现在出土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记载“周宣王五年,周师于彭衙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礼记》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肉腥细者为脍”;《论语》记载“不得其酱不食”;《汉书》“生肉为脍。”。这些记载,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有一部大家熟悉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小情节,张仪用剑将鲤鱼切成了片状,加以食用。这就是鱼脍了,也就是现在的生鱼片。
在三国时期,大家也都喜欢吃鱼脍。曹植的《名都篇》说道“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什么意思?就是说,把鱼生蘸着小虾酱吃。
南北朝时出现了“金齑玉脍”,“金齑玉脍”是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隋炀帝说“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隋炀帝除了蘸酱佐食外,还将各种生菜拌食。隋炀帝使鱼脍的美观上上了一个档次。
接下来的唐朝是生鱼片的食用高峰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鱼脍正式传到日本,变成了刺身(生鱼片)。唐代诗人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送程六》中写道“青鱼雪落鲙橙虀”;白居易《轻肥》中写道“脍切天池鳞”等等,还有很多的诗中都有写道。唐朝时期的生鱼片是普通的日常菜肴,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做生鱼片吃。
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些遣唐使带走了很多的文化,这道先秦名菜鱼脍,就是其中之一。文化匮乏到连吃饭都不知道怎么吃的日本渐渐的学会了吃鱼脍,他们也变得文明了许多。日本的文明时代也是从遣唐使回到日本之后开始的。
在古代,不仅有鱼脍,还有肉脍。唐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依然有吃鱼脍的习惯。到了明清之际,肉脍消失。鱼脍在清代文献还有记载。渐渐的变少。只剩下宫廷和少数的一部分人。
近现代以来,满族和赫哲族仍然有吃生鱼片的习俗,南方也有的地区保留着吃生鱼片的习俗。日本从唐朝之后很少再学习文化,将的先秦名菜“鱼脍”发扬光大,也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生鱼片”是日本料理,一些日本人也恬不知耻的说那是他们的传统美食。其实它起源于。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妇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即宫内宫外,贵族民间,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装男性化了。这些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被定格在了弥足珍贵的唐墓壁画之中。
无论是章怀太子墓之客使图和门卫图、永泰公主墓之宫女图、房陵大长公主墓之男装侍女图,无不大量存在穿大翻领式或窄袖紧身的西域服饰和胡人服饰的唐人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唐人喜好胡服的风尚,而其时更是妇女着男装的盛行时代。那么,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之下,唐代女子何以能“女扮男装”?这种“另类”的风尚又是如何兴起的?带着种种疑问,11月13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唐墓壁画研究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
太平公主是个“潮女”
记者(以下简称记)男女装混穿,在正统的观念里是严重的政治问题,绝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个人兴趣的事情。而在唐代壁画珍品馆展出的壁画中,有很多女子一身男儿装扮,显得十分“另类”,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程旭(以下简称程)唐代女子的服装主要有三大类,即上衫下裙、胡服和男装。“唐裙”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石榴裙,而胡服则为唐代的舶来品,唐代诗人元稹曾说过“女为胡妇学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也有研究者认为,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导致胡服流行。至于唐朝为什么流行男装,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唐代女子喜欢穿男装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
记真没想到,太平公主还是个“潮女”!
程太平公主着男装,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喜欢着男服;二是干预政治,不愿脂粉气太重,以男装具其威仪,助其施展政治才能。据说,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他们的爱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装束,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边官和五品奇事网以上武官的砺石(磨石)、佩刀、火石等七件饰物,以雄赳赳男子的仪态歌舞到高宗面前。高宗、武后笑着对她说,女子不能做武官,你为什么作这样的打扮?
太平公主着男装,就其个人来讲也不是偶然的,她是一个“多权略”的女子,是唐初在武后、韦后之下的第三个有权干预政治的女人。而韦后自知智谋不及她,因而对她有所畏惧。她参与武则天的谋议,武则天也最喜欢她。武则天末年,她与唐中宗、张柬之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等,使中宗继位,以后又与唐玄宗清除韦后势力。玄宗初年有七个宰相,其中五位是她的人,“军国大事,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
“穿男装”也不忘儿女情趣
记唐朝前期女扮男装的现象出现的原因,研究者的解说不一,有人认为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也有人认为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还能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这些说法,哪个更靠谱?
程在古代社会,广大妇女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笑不能露齿,站不能倚门,行不能露面,穿着打扮更是有着严格的规范。但唐代妇女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唐代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广泛,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唐代妇女的地位也相对提高,不仅出现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而且在社交活动中、政治舞台上、文坛歌苑里,处处活跃着女子的风姿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