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灵堂的丧事怎么办
□本报记者 孙希明
家里有人去世后,不搭丧棚、不设灵堂,直接到殡仪馆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事后村集体发放1500元的补贴,而且一切事宜由村里红白理事会帮助完成。这样的事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这种新风气已形成三年多了,温暖了百姓心田,净化了村风民风。
村干部葛本道兼任多个角色,比如警务助理、红白理事会成员等,前几天,帮助本家族的一户人家刚办完丧事。前后对比,葛本道感慨颇多:“原先在村里住平房的时候,我也经常给乡亲们主持殡葬事务,那时候一弄就是两三天,很折腾人,现在既简短又文明了!”他说,哪家哪户有老人去世后,只要接到亲属们的报告,红白理事会就迅速行动起来,或联系灵车,或提前赶往殡仪馆,帮助布置灵堂,主持遗体告别仪式,全程服务。,村里再发放1500元的补贴,以示对死者亲属拥护村里丧事新办倡议的嘉许和对他们的抚慰之情,违反规定的,则不予补贴。
60多岁的村民王兰星深有同感:“2007年腊月的时候,村里还流行在家办丧事。我老母亲去世时,刚好赶上了零下17摄氏度的严寒,我连续三天,要么守灵要么迎来送往前来祭拜的亲朋,差点冻得生病。在送老母亲骨灰盒到村里灵堂安放的路上,我身体残疾的兄长按照风俗一步一叩头,很遭罪。现在省心了,在殡仪馆举行仪式,火化后将骨灰盒送到陵园,从开始到结束两小时。”他说,前几年村里在殡仪馆设立陵园后,村民都把先辈的骨灰盒移到那里,每年清明节,都去位于稻田镇的陵园祭祀亲人,里面庄重宁静,环境不错。
“本着文明节俭的原则,我们办丧事不穿白、不唱戏、不管饭、不拜祭,用白花、黑纱、默哀等文明方式悼念,让群众能省就省,红白理事会成员不接受吃请,就当尽义务。”葛本道称。
记者了解到,屯西村所在的洛城街道出台了《农村殡葬管理办法》,各村“两委”成员牵头,选派3至5名威信高、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的群众组成红白理事会,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屯西村不但倡导群众人人当孝子,而且在村级层面上尽心尽力:每年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价值1000多元的生活用品,对70岁以上老人,再每月补助100元;给他们创造好的生活娱乐条件;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健身娱乐器材和设施样样齐全;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公益食堂,满足老年人饮食需求,在孝老敬老方面带了好头。
“现在群众普遍反应不错,都对这种文明治丧新风认可了。”屯西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村就率先设置灵堂,不再立坟。2015年村庄完成改造,群众住上楼房后,原先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需要改变,以适应市民角色。他们从党员带头,倡导丧事新办,厚养薄葬,由村里出面,购置专门的陵园,成立红白理事会,义务服务,为群众分忧解难;在村庄完成改造,集体资源面临再分配的过程中,注重利民惠民,设立专项补贴,推动殡葬新风成为群众的文化认同和行动自觉。他们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给群众减轻了精神压力,节省了经济开支,还对传统殡葬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振兴!”葛茂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