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发多怎么办
“发际线变高”,“脱发、掉发变多”?如今年轻人忧心的问题,古人倒是有好办法应对。一两件小小的物件,不仅呵护了秀发,还可以养生、装饰,真是一举多得。
女明星的发际线
这种本事不小的物件指的就是梳子和篦子。梳子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苏邳县刘林出土的两件骨梳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其年代大约在距今6100年—6000年左右,这是黄河下游地区已知最古老的梳子。目前最早的木篦出土于浙江平湖市庄桥坟,属于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4000年左右。
“神农做梳,伏羲做篦。”,梳篦并非是一样的物件。齿粗而稀疏为“梳”,用来梳理须发;齿细而密集为“篦”,用来篦除发垢及蚤、虱等寄生虫 。梳子分为两个部分,上端为背,俗称“握手”,下端为齿部,齿间的空隙称为齿缝。篦的上下两端或左右两端皆为齿,称为“篦齿”。篦齿的两端为骨档,当中为背,其两端的齿通过中间的背(篦梁)联成一体,篦梁多为骨或竹。梳篦作为梳子和篦箕的合称,古称“栉”,是八大发饰之一,其它为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
唐宋女子插梳篦,装点发髻似半月
古人用梳具洁发,也会将其插在头上,有“插梳”之说。唐宋时期,插梳形成风俗。唐代,插梳也插篦。“满头行小梳”,“斜插银篦慢里头”,描绘里女子插袋梳篦的样子。插梳篦既用来固定发髻,又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梳齿变长,梳背增高,还在梳背上进行透雕、镶嵌等工艺,把实用的梳具制成了精美的饰品。
玉花鸟纹梳
唐代女子在发髻上插的梳篦形似半轮月,材质多为玉。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
玉花卉纹梳背
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唐玉花鸟纹梳,长10.5厘米、宽3.5厘米、厚度只有0.4厘米。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圆形,薄片状。外弧饰镂空花鸟纹,中部为3朵花,两侧各有一只鸟。梳齿集于下弦,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平齐,是置于头部的饰物。另一件唐玉花卉纹梳背的厚度更薄,仅有0.2厘米。梳背白玉制,片状,两面饰纹相同。每面边框内凸起浅浮雕图案,中部为3朵花,花朵旁衬托多层叶片,叶宽厚,边沿饰细阴线。
清代宫廷梳篦多,后妃爱美离不开
清宫后妃以梳“两把头”为时尚。当满头散发时,长方形梳子可大面积通发;在梳两把头至垂于颈下的燕尾时,中等的月牙形梳子较为合适;梳至发梢、鬓发时宜用八字形把形小梳;那时的人们很少洗发,篦子用于篦去头皮的污垢;剔篦是剔除篦子污垢的工具;刷子也称之为抿子,用于抿发。
先把头发梳在头顶,再把大拉翅套上去
清代人讲究头发光洁平整,在梳理头发时,须用抿子沾浸泡了数日发粘的刨花水边抿边梳,梳理的头发方符合审美要求。每当后妃插戴簪子、头花等饰物,若直接插入易将头发弄乱,插戴前用扁针在所戴部位拨出缝隙,将头饰插入后再撤出扁针;胭脂棍是面部化妆时用于点唇的。后妃梳完头,必用胭脂棍沾胭脂,先将唇部轻轻涂抹,以下唇中线为中心,点一醒目的红圆点,美其名曰“樱桃口”或“樱桃唇”。
描金夔龙凤象牙什锦梳具
清宫中的梳篦多为地方进贡,宫中留存的梳篦数量也不少。如“道光元年六月二十一日,福州军年贡,黄杨竹式木梳十匣,描金宫篦十匣。”景福宫存有“篦子四把,象牙木梳子四件,抿子三把,黄杨木梳二件,木匣一个。象牙描金头梳两盒(大小十七个),篦子六盒(共六十个),象牙描金头梳六盒(外带木匣一个每盒十个)。”
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
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套清代描金夔龙凤象牙什锦梳具,这套梳具象牙质,大小梳子、篦子、眉笔、扁针等什件齐全,其中梳子8件,篦子2件,抿子2件,长刷2件,扁针2件,胭脂棍2件,眉刷2件,方刷2件,短刷2件,共24件。在梳蓖背及刷柄上施描金花或彩绘工艺,有夔龙凤、卷草花卉等纹饰。另一套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由25件构成,计有梳子9把、竹篦2把、剔篦2把、胭脂棍2根、扁针2根、大小刷子8把。
发宜多梳,黄杨止痒
古人对梳发养生健身非常重视,“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数叩”,梳理头发对人头部对穴位按摩,经络对疏通,身体的养生都十分有益。
乾隆帝妃古装像轴
每日梳理头发不但对头发是一种护理,而且有助于人体调和、气血脉络通畅、除风明目,再结合运用一些药物进行保健梳理,可以促进“发黑如漆,黄赤者变黑秃者生发”。象牙梳、黄杨木梳篦都有一些医药功能,可清热、解毒生肌,黄杨能抑制真菌、止痒去屑。
“发宜多梳,头宜常篦”。为了发际线,要行动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