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在生活中应用了多少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在生活中应用了多少【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任何一种科学的发现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偶然与必然性,我们的生活也每天都在随着这些发现有着或巨大或微小的改变。例如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在生活中应用了多少呢?虽然这个效应的出现可能伴随着更多的“偶然性”,无疑正是这些偶然性的发现,导致日后对所有波动现象都有了一个完美的解释——它们存在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多普勒效应的发现虽然不像苹果砸到牛顿头上,激发“万有引力”的灵感那么神奇,多普勒效应也是一个偶然的发现。1842年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一天他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驰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汽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汽笛声变弱,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感到极大兴趣,并进行了研究。
发现这是由于振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使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不同于振源频率的现象。这就是频移现象。因为,声源相对于观测者在运动时,观测者所听到的声音会发生变化。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波长减小,音调就变高。音调的变化同声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速度和声速的比值有关。这一比值越大,改变就越显著,后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多普勒效应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接近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当观察者移动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由于缺少实验设备,多普勒当时没有用实验验证,几年后有人请一队小号手在平板车上演奏,再请训练有素的音乐家用耳朵来辨别音调的变化,以验证该效应。假设原有波源的波长为λ,波速为c,观察者移动速度为v
当观察者走近波源时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c+v)/λ,反之则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c-v)/λ。
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接近观察者时,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其汽鸣声会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车经过时听出刺耳声的变化。同样的情况还有警车的警报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如果把声波视为有规律间隔发射的脉冲,可以想象若你每走一步,便发射了一个脉冲,那么在你之前的每一个脉冲都比你站立不动时更接近你自己。而在你后面的声源则比原来不动时远了一步。或者说,在你之前的脉冲频率比平常变高,而在你之后的脉冲频率比平常变低了。原文地址http://.yi2./article/201606/13103.html
产生原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改变.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同样的道理,当观察者远离波源,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交通应用
交通警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的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装有多普勒测速仪的监视器有时就装在路的上方,在测速的把车辆牌号拍摄下来,并把测得的速度自动打印。
2.航空应用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失联,17天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24日晚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根据最新数据,MH370航班在印度洋南部终结。”参与失联航班调查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副总裁麦克洛克林解释说,他们运用多普勒效应理论,结合其他参考因素,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给出了MH370的最终走向。
3.医学应用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说说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超,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源与接收体(即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D超包括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是用自相关技术进行多普勒信号处理,把自相关技术获得的血流信号经彩色编码后实时地叠加在二维图像上,即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由此可见,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又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
为了检查心脏、血管的运动状态,了解血液流动速度,可以通过发射超声来实现。由于血管内的血液是流动的物体,所以超声波振源与相对运动的血液间就产生多普勒效应。血管向着超声源运动时,反射波的波长被压缩,因而频率增加。血管离开声源运动时,反射波的波长变长,因而在单位时向里频率减少。反射波频率增加或减少的量,是与血液流运速度成正比,从而就可根据超声波的频移量,测定血液的流速。
我们知道血管内血流速度和血液流量,它对心血管的疾病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对循环过程中供氧情况,闭锁能力,有无紊流,血管粥样硬化等均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超声多普勒法诊断心脏过程是这样的超声振荡器产生一种高频的等幅超声信号,激励发射换能器探头,产生连续不断的超声波,向人体心血管器官发射,便产生多普勒效应,当超声波束遇到运动的脏器和血管时,反射信号就为换能器所接受,就可以根据反射波与发射的频率差异求出血流速度,根据反射波以频率是增大还是减小判定血流方向。为了使探头容易对准被测血管,通常采用一种板形双叠片探头。
4.宇宙探索
这个比前边两种应用都早,二十年代就发现宇宙里几乎所有的星光光谱都存在红移(就是波长变长了),天文学巨牛哈勃在这基础上出了个哈勃常数,就是离地球越远的星球远离的速度越快,就是说整个宇宙在均匀膨胀,后来发展成了今天普遍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多普勒效应——观测天文的有效手段看了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不是觉得科学发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够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多普勒效应对于天文观测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遥远天体和我们的相对速度,必须先知道作为信号源的天体所发出的信号原本的频率。
那么怎么才能得知这个原本的频率呢?天体物理学告诉我们,恒星表面发出的连续频率的光在穿越它们自身大气时,某些频率的光会被大气中的元素所吸收,从而在该恒星光谱与这些元素对应的特征频率位置上形成暗线;或者恒星表面的高温等离子体本身就能发出所含元素特征频率的光,被光谱仪检测出。通过对这些频率分布的分析,就可以识别和反推恒星大气的元素构成。例如元素周期表第二号元素氦,就是通过研究日全食时日珥(太阳表面喷出的高温等离子体)的未知光谱发现的。氦只稀少地存在于地球岩层里,却广泛存在于太阳中。
天文学家在研究天体光谱时发现,远处星体上那些元素发出的光谱谱线,其绝对位置和地球实验室内测得的同一元素相比,往往有整体的移动。我们很容易据此想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星体和地球有相对运动。根据多普勒效应,如果星体朝着地球运动,光谱线就会整体向高频端移动,那么可见光里的蓝光会有比较高的频率,红光会有比较低的频率;这种移动而被天文学家称作蓝移;相反,如果星体背离地球运动,光谱线就会整体向低频端移动,称作红移。根据光谱移动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推算出被测星体相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多普勒效应视频其实除了奇事网以上的科学介绍以外,我们生活中几乎时时刻刻都有着多普勒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只要有发声的物体在朝你移动或者离你远去都会产生多普勒效应。而声音设计是视频音效、音响的一个概念。有时在不是同期声录音或者无法同期声录音时,需要模拟声音从远到近效果时,仅仅做音量上的衰减增益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多普勒效应对音调做出调整才能更加真实。由此可见,科学离我们似乎并不遥远,也证实验证了那句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