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座小型恒星“W1906+40”上存在类似木星大红斑
天琴座小型恒星“W1906+40”上存在类似木星大红斑的“巨型风暴”
这颗代号为“W1906+40”的小型恒星拥有类似木星红斑的“大暗斑”,位于它的北极附近
木星上的大红斑
(奇事网频道报道)据腾讯太空(桂林/编译)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斯皮策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确认太阳系外的一颗小型恒星上存在类似木星大红斑的“巨型风暴”。
在太阳系,木星大红斑被认为是剧烈的反气旋旋涡,这股风暴比木星其他云层海拔要高出很多,目前木星大红斑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两倍。
这颗代号为“W1906+40”的小型恒星是一颗位于天琴座,光谱类型为L的褐矮星,距离地球约53光年。褐矮星是一种质量介于气体巨行星与恒星之间的次恒星,其个头并不比木星大多少。而“W1906+40”表面的“暗斑”风暴也与木星大红斑尺寸接近,科学家持续观测这个风暴已有两年,并认为它或许在很久前就已经存在。
虽然此前在木星或土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上观测到类似的风暴,但在恒星上发现这样长期存在的巨型风暴尚属。早些时候,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曾在其他褐矮星上发现过巨型风暴,但它们往往只存在数小时至数天。
研究发现褐矮星“W1906+40”表面温度约为3500℃,这样的温度比起太阳表面近6000℃要“凉爽”的多。也正因为这样的温度,“W1906+40”的大气层可以形成云层与风暴,科学家们认为褐矮星的一些云层由矿物质微粒组成。
最早发现“W1906+40”大红斑的是NASA的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它是一台红外线空间望远镜。随后研究团队意识到“W1906+40”正好处于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区域内。开普勒望远镜是一架用于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太空望远镜,通过凌星法(行星经过恒星前方)观测恒星的亮度变化来发现系外行星。但科学家利用该望远镜观测后确定“W1906+40”的亮度变化并不是来自行星,也不是类似“太阳黑子”的恒星表面磁场活动造成的。
随后另一架太空望远镜-斯皮策望远镜在红外波段观测确认,“W1906+40”表面的红斑是一个活动剧烈的大型风暴,其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三倍,大约9小时绕“W1906+40”表面一圈。斯皮策望远镜在红外波段以两个不同的波长观测“W1906+40”大气层,并结合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确认了这个风暴的存在。
天文学家称如果人类坐星际飞船抵达这颗褐矮星附近观测时,会发现该风暴看起来就像一块位于“W1906+40”表面北极附近的大型红斑,目前天文学家并不确定这种风暴在褐矮星上是否普遍存在,以及为什么可以存在这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