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1)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灶神,被俗称为“灶王爷”。这一天,旧历的祭灶仪式标志着“过小年”的开始。老北京的童谣中唱道:“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像前奉上糖瓜,希望粘住他们的嘴,以免上天汇报时言语不当。随后,将灶神像烧掉,送灶神升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迎新春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据民间传说,“尘”与“陈”谐音,扫去家中的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事物,把不好的运气统统扫出门外,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豆腐情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为何选择这一天做豆腐呢?豆腐本身是一种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出多种菜式,是过去穷苦人们盼望新年能吃上一顿好的的理想选择。做豆腐不仅具有实际的意义,还象征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4)腊月二十六:筹备年肉
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人们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自己养的猪可以杀猪,贫困人家则到集市购买年肉。因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只有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六才能吃到肉,因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鸡迎除夕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腊月二十七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在享受过美味的炖大肉后,重要的事项之一就是“宰鸡”。民谣中的“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正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盼好运
在腊月二十九这天,人们会蒸制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会蒸制枣糕、年糕、豆包,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守岁共庆团圆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是吃饺子。包饺子时要包含肉和菜,取“有财”的谐音。一边剁馅一边会说“剁小人”。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畅谈美酒,直到深夜。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共同欢庆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送祝福
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天,女婿要先去拜访岳父岳母。如今一般在初二,女儿女婿才会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会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拜年的人不论多少拨儿,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体现了主人家的热情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