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遭遇了不明潜水物-
在遥远的1912年4月的一个晴朗日子,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遭遇了不幸的命运,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与冰山的碰撞导致了它的沉没,百年来,科学家和探索者们对此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令人惊讶的假设。
一种观点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备受质疑。据美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冶金学专家蒂莫斯·福克所述,通过对巨轮残骸的细致研究,他发现制造铆钉的钢铁质地异常不纯,其中的矿渣含量竟远超标准钢材的两倍。这种掺杂过量矿渣的劣质铆钉在建造之初就为“泰坦尼克”号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导致所有六个水密舱无一幸免地漏水。
与劣质铆钉的观点相呼应的是关于隐燃火的另一种说法。在蒸汽船上,隐燃火是一种常见现象,通常的处理方式是迅速添加燃料以减少火势。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学者罗伯特·埃森亥福研究,事故发生时,海域的能见度极差,望台上的观测员仅凭肉眼观测。当巨大的冰山突然出现在他们眼前时,距离已不足400米。而此时船上恰好发生了隐燃火,船员们迅速按照惯例添煤,却导致了巨轮无法减速或避让。
直到1985年,海洋勘察人员在大西洋底发现了已经沉睡73年的“泰坦尼克”号。在其右舷前下部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大圆洞,其直径恰好为90厘米。这个圆洞的边缘光滑规整,仿佛是被某种圆规状的切割工具精心加工而成。美国皇家海军舰艇专家塞兹湟尔和国际专家组对这个神秘的圆洞进行了水下拍照和测量等详细研究后得出了结论:他们认为“泰坦尼克”号是被强大的激光束击穿后底舱进水而沉没的。按照常理推断,激光束应该会在船体的球鼻首处或其周围留下不规则形状的洞痕,或者船体钢板会出现不规则的开裂现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一观点仍然笼罩着诸多谜团,等待着进一步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