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沃克尔美联储(保罗.沃尔克是谁)

娱乐八卦 2023-11-04 18:14www.178767.com娱乐八卦

保罗·沃尔克(PaulA. Volcker),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国际金融论坛(IFF)共同主席,1979 年至 1987 年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的前任——民主党人保罗·沃尔克。
194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53-1957年在联邦储备银行工作,为 经济学家。1957-1961年在大通曼哈顿银行工作;1963-1965年任财政部助理副部长;1965-1968年任大通曼哈顿银行副总裁;1969-1974年担任过尼克松政府中负责金融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他是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和实行1971年和1973年美元贬值的主要设计师。1975-1979年任纽约联邦储备地区银行行长——这也就意味着他担任过联储会委员和开放市场委员会的副主席。1979年至1987年任美联储主席,对稳定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起过关键性作用。格林斯潘把他赞誉为“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阅读《美联储》实际上就是一个重温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部分的过程,它让你想起来以前学过的有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又宣告你以往一些常识是错误的。 美联储是家私人银行,这是在学货币银行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但正如《美联储》里面所阐述的,美联储的独立性容易迷失在政治压力、派别斗争、富人与穷人角力的过程里。通常来说,富人,特别是华尔街上的债市投资者在争斗中获胜。美联储一方面在强化自身的神秘感——这种建筑在货币迷信基础上的神殿般的神秘,一方面又在无可奈何地向现实、向政客妥协。 《美联储》截取了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主席八年的片段来展示美联储之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它的作为,以及它的行动导致的后果,捎带着回顾了一下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它与它宗旨相违背的种种。尽管现时的论者对于保罗.沃尔克不乏赞赏,在书作者看来,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主席的作为是很糟糕的。他似乎创造了美国经济的短暂繁荣,又在另一个层面加速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在他任期内,美联储迷信货币学派的观点,又在任期结束不久前重新投身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怀抱里;他上任之初被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又在卸任时、在美联储内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所以,很难说保罗.沃尔克是成功的。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里面直刺了美国的分权政治对于美国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总是不同步,国会、白宫与美联储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导向。也正是这种不同步,使得美国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犹如过山车一般上上下下,苦果最终由穷人、小企业主吞下。作者认为,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核心在于创造一种阶梯状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贫富分化),通过赋予低收入者更多的财富,让他们增加消费,去正面、有效刺激经济。,这并不是美联储、白宫进行决策时优先考虑的。 威廉·格雷德对于美国经济、对于美联储的观察是到位的,只是,七百多页的篇幅确实看得人头疼。嘻嘻。

1980年,是美国经济转折的一年。11月4日,演员出身的罗纳德·里根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卡特、老布什,成功当选总统。

卡特将败选责任归咎于沃尔克。卡特回忆说,当初任命沃尔克为美联储主席时,经济顾问就警告过我。没想到,沃尔克将利率提升到非常高的水平,导致经济衰退,成为我寻求连任的负面因素。

里根总统拿着“肯普-罗斯减税法案”上台。几年前,供给学派的拉弗曾向福特总统推销减税方案未果,这次他准备扶里根上马。拉弗是里根的多年好友,拉弗找到了供给学派的一众经济学家,拉上议员坎普(足球运动员出身),给里根献上肯普减税法案。

在竞选时,里根总统就宣称,我已经告别了需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彻底支持供给经济学。

里根担任总统后,拉弗如愿以偿地担任了里根的经济顾问,供给学派的图瑞、罗伯茨、恩廷等成功进入联邦财政部。

这样,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成功入主美联储,蒙代尔和拉弗的供给学派则入主白宫,凯恩斯主义失去政治统治席位,美国经济决策开始被新的经济理论所驾驭。

就在大选结果出来后,正在为卡特的败选感到愧疚的沃尔克,如今又要考虑新总统会以何种态度对他。

半个月后,伯恩斯手里拿着一份里根经济决策协调委员会起草的报告,告诉沃尔克“米尔顿(弗里德曼)希望撤掉美联储,也就是把你炒掉,然后用一台计算机替代。”在这份报告上签名的,除了弗里德曼,还有舒尔茨、格里斯潘等里根团队的核心成员。

在新总统就职大典三天后,即1981年1月23日星期五,里根设宴招待沃尔克。宴席上,里根非常老道狡猾地问沃尔克“我接到了一些人写来的信,问我们为什么要保留美联储。您希望我怎么答复他们?”

沃尔克的回答是“总统先生,对这些问题,外界的确有些担忧,但我想您一定能够说服他们,我们美联储运作得还不错的。不幸的是,我们是华盛顿唯一在与通胀抗争的机构……”

不过,令里根与沃尔克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一年时间,美国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糟糕的时刻,经济深度衰退,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

沃尔克一直采用高利率政策,坚持高度紧缩不放松,白宫这边像热锅上的蚂蚁。

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在华盛顿希尔顿酒店门口被一名精神病患者行刺。所幸的是,子弹距离心脏1英寸,里根没有重演肯尼迪式悲剧。

里根遇刺为其赢得不少同情票。8月4日,里根提出的减税法案《经济复苏和税收法案》顺利地在参众两院通过。,里根团队里的格林斯潘、伯恩斯等并不完全支持减税政策,他们担心减税会增加政府赤字。

这时,还是供给学派的万尼斯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就在法案通过当天,万尼斯基马不停蹄地赶往白宫,手里拿着一份五页纸的文件,文件上订了一张便条“谨祝取得税法方面的光辉成就。”

万尼斯基让联邦政府的安德森将文件务必转交给里根总统,并叮嘱“我知道,总统先生忙于减税和预算削减,但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个……现在的问题是货币”。

果不其然,这一年刚刚推行大规模减税政策,政府财政赤字就创下了新纪录。

此时,现在的问题到底是货币政策还是税收政策,白宫和美联储各执一词,双方矛盾尖锐。里根总统对沃尔克的强硬手段极为不满。沃尔克则认为,导致财政赤字的原因是大规模减税政策。沃尔克觉得有必要与里根谈一谈。

1982年2月15日星期一下午,这天恰逢华盛顿诞辰纪念日,是美国的公共假日。总统穿着一件带条纹的高尔夫球衫和一条茶色休闲裤,在轻松的氛围中与沃尔克相谈甚欢。显然,他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里根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与保罗·沃尔克见面。我认为我们之间在建立友好关系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且形成了降低利率的共识。我觉得我们可以在6月之前让短期利率降下来3-4个百分点。以后在考虑降低长期利率的问题。”

所以,沃尔克用稍微降低利率作为交换条件,促使里根政府紧缩财政,并增加税收。1982年8月19日,减税法案实施一年,增税法案便获得通过,供给学派失望之极。

,1982年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崩盘,全年GDP增长率跌至最糟糕的-1.8%。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衰退达44个月之久,远超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的18个月。美国最糟糕的地方在金融市场——股票、债务和信贷市场处于即将崩溃的状态。

当时,里根经济顾问团队达70多人,其中包括弗里德曼、西蒙、格林斯潘、麦克拉肯、伯恩斯、舒尔茨、温伯格以及韦登鲍姆,“八大领军人物”都束手无策。这一年,被嘲讽为“庸医年”。

除了坚持严控货币总量和坚持高利率,沃尔克其它什么也不能做。美联储委员们投票决定在1982年第一季度“不再增加货币供应”,并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14%。

沃尔克能做的只有坚持到底,以及等待潮水般的嘲讽。当时,一群来自俄亥俄州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到美联储门前抗议示威,要求沃尔克下台,撤销美联储。

除了农民,里根、议员、经济学家、华尔街大佬、记者、工人对沃尔克都咬牙切齿。众议员亨利·冈萨雷斯威胁要弹劾沃尔克“突破良心底线,让高利贷行为合法化。”

里根对沃尔克持续提高利率也颇为不满,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连任。一次,一位记者向里根提问“你赞同国会上有人提出让沃尔克先生辞职的意见吗?”

里根的回答是“我无论如何也无可奉告。”事实上,里根对其幕僚多次强调,下一任(1983年换届)不能让他再干下去了。

或许真被弗里德曼说中了反正都已经烂透了,唯一的好消息是没有比这更烂,你尽管放手去干。

不过坚持下去,好消息便逐渐涌现。是,由于沃尔克坚定不移地维持高利率,实施控制货币总量,通胀率在1983年下降至3.2%。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股票市场上出现了回暖的迹象。1982年10月,道琼斯指数从8月的770涨到了1000,这简直是神话般的故事。

这预示着漫长而痛苦的滞胀时代结束了吗?

这场危机,从1970算起到1982年,已肆虐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间,企业破产、银行破产数以及失业率,都创下了二战后最高记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300 家,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失业率最高时达10.8%。

1982冬天,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悄然进入历史性的拐点。通胀率的下降程度以及经济复苏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朝野、幕僚们的预测。

1982年之后两年通胀率在4%左右,1986年降到1.9%。1983年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长率为4.5%,1984年高达7.2%,统计专家大呼经济过热,呼吁美联储出手调节,1985年为4.1%。1982年之后25年间,年增长率达3.3%,与二战后25年间的增长水平相当。

金融市场正在向蒙代尔的预言方向走去,出现了供给学派拉特里奇预测的“美好场景”大量投资从高通胀的商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货币基金等低通胀的金融资产,一场前所未有延续几十年的大牛市正在拉开序幕。

事实上,整个70年代以及这场滞胀危机,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世人的预期。

桑特《纽约书评》如此称赞“里根当选总统,意味着空中弥漫如麝香般芬芳的利润。”后来,索罗斯将这一经济奇迹称之为“里根大循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陷入滞胀时,先控通胀,还是先刺激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单选题。

从尼克松、福特再到卡特,这三任政府对此都举棋不定,政策反反复复,反而加剧了通胀预期。事实上,不论从结果还是理论上都证明了,沃尔克是对的,忍受短期痛苦,先把通胀压住。为什么?

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货币是一个经济的稳定器;如果货币大幅度贬值,市场价格则会全面扭曲,市场机制整体失灵,经济则会陷入混乱,经济衰退、停滞以及大规模失业则不可避免。

如果货币价格稳定了,市场才能逐渐恢复秩序,消费者、投资者、企业家才能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市场自愈、自我调节的机制才能启动。如此,货币价格稳定,通胀被控制,经济和就业才会增加。

早在1940年代,德国弗莱堡学派创始人瓦尔特·欧根就明确提出过这一主张——货币目标优先原则。他认为,一切宏观经济目标都必须让位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则是保持价格稳定。

欧根《经济政策的原则》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写道

“只要币值的某种稳定性得不到保障,一切为实现竞争秩序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坚定不移地把稳定货币放在首位,这样做事实上是对其他政策目标的最大支持,也是对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

欧根的这一主张,被沃尔克成功地运用到了抗通胀之中。只是抗通胀这个过程中,货币大幅度紧缩,带来经济下滑、失业增长的痛苦和阵痛,让人煎熬。

这种暴力出清的方式是反人性的,也是无奈之举,需要与世界为敌的勇气,而沃尔克做到了。

抗击滞胀成功的关键是沃尔克按住了通胀,对内为美国经济创造了一个稳定的价格环境,促进市场机制自我复苏,酝酿了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核能技术;对外重新确立了美元的强势地位,一扫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颓势,缔造了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及金融市场,促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创造了几十年的房地产、股票及金融大牛市。

这就是里根经济学(里根大循环)的内核。

1983年,美联储主席换届,沃尔克因抗击通胀有功,声望日隆。里根颇为犹豫,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见了保罗——我是在8月1日任命他做美联储主席呢,还是别人?从金融市场的反应看,似应让他续任。我不希望动摇他们对复苏的信心。”

不久后,沃尔克成功连任。

在参议院通过沃尔克的任命时,参议员加恩对沃尔克赞赏有加“我怀疑除了沃尔克以外,过去还没有哪位美联储主席能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坚持履责。”

尼克松时代的沃尔克亲手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终结金本位,将无锚货币放虎归山,推动人类经济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十年后,他又化身为孤胆英雄生擒通胀猛虎。沃尔克一身正气,刚正勇猛,留下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警句

“维护价格稳定是社会契约的应有之义。我们给政府印钞的权利,是因为我们相信经选举出来的官员不会滥用职权,不会过度发行美元使之贬值,会让美元与黄金等价。如果我们不信守诺言,就破坏了他人对美国的信任,而信任是一切中的一切。”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沃尔克规则的名字起源于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是多德弗兰克金融监管法案的一部分。该规则的职责是减少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风险投资行为,曾一度促使高盛等银行关闭其自营交易业务。
“沃尔克规则”被视为挑衅华尔街利益的代名词。批评者抱怨,这一措施是被用来分散聚焦在民主党政治困境上的压力,并认为这一规则不具实践性,它将美国银行置于同欧洲银行竞争的不利地位,目标也是错误的,会让一些投资银行成为漏网之鱼。批评者认为,虽然法规足足有298页,却仍旧缺乏对自营交易与做市交易的明确区分,也为银行扩大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比例留下了大片的灰色地带。
2011年10月11日,“沃尔克规则”正式面向公众求意见,新规将于2012年7月21日正式实施。

保罗·沃尔克的职业生涯是一部金融传奇。他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思想家之一,被誉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天生的领袖。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顾后果。沃尔克是一位从不谋求聚敛个人财富的罕见的金融巨人。从来,他的最大目标就是为公共利益殚精竭虑地做好工作,也各个主要政府和私营机构在发生信任危机时都来征求他的意见。
《纽约时报》获奖记者约瑟夫·B.特雷斯特撰写的《保罗·沃尔克金融传奇人生》将带你去体验沃尔克在金融和公共服务领域50年岁月中最引人入胜的时刻。本书如实地记载了他担任美联储主席时作为美国最强有力的声音之一的日子 ,也记载了他最近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受命重振空达信会计公司以及帮助纳粹大屠杀受害者从瑞士银行讨回丢失的数十亿存款。
从公共政治到私营企业,这本精彩的著作审视了沃尔克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所面临的道德,经济和道义上的两难境地。本书摄取了沃尔克职业生涯中一些引人入胜的时刻
早年在尼克松时代作为一位年轻的财政部官员崭露头角,在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
1979至1987年在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中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担任詹姆斯·沃尔芬森投资公司董事长;
致力于公司治理和会计制度改革。
没有保罗·沃尔克的坚韧与胆量,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可能就难以摆脱困扰美国的通胀和生产率下降,我们在90年代肯定也无缘享受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如果退回到1982年,这样的想像可能令人惊愕而难以置信。不过,时至今日,通胀在美国几乎已不再成为问题。对此,美国人民应该感激被格林斯潘赞誉为“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的保罗·沃尔克。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正在经历着从我童年记忆中的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1982年3月,作为美国证券交易所主席,我在华盛顿对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的讲话中,说出了华尔街对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的看法,我引用了对400名金融界领导人意见调查的数据来支持我的论点。证券交易所开展的这项调查结果一目了然企业界领导人对总统的经济计划正在失去热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全支持沃尔克在联邦储备委员会奉行的货币政策。
在当时,这并非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普遍意见。正像约瑟夫·特雷斯特在本书所生动描述的,沃尔克承受着要求他改变货币紧缩政策的巨大压力。在当时,民众很难看到这是沃尔克在为我们重病缠身的经济施行急需的药物治疗。但我相信他确是在这样做。所以,我在全国记者俱乐部的讲话结尾时告诉记者们说,沃尔克“也许是华盛顿仅存的惟一理智的声音。我们敬佩他的坚韧与胆量”。我的话引起一场小小的争论风波,,我当时坚信不移,至今我仍然坚信不渝。
我与沃尔克相识多年,我可以说这种勇气是他如何对待人生和职业生涯的一个体现。他始终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而不管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后果。
沃尔克离开联储之后,接受了主持一个犹太团体和瑞士银行联合委员会的艰巨任务,帮助解决大屠杀受害者无人认领的银行账户问题。他时常面对的是情绪激动、剑拔弩张的场面,一种失败几率极高的情形。,沃尔克临危受命,监督了对瑞士银行记录的大规模查账,帮助迫使瑞士银行签署了价值12.5亿美元的补偿协议。
2002年这项工作接近收尾时,沃尔克又接受了安达信公司的邀请,同意为这个卷入安然公司破产案、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会计公司主持一个独立的监督委员会。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局面。该公司在这场大规模公司丑闻中扮演的角色已引起众怒公愤,而会计业素以顽固抵制改革著称。沃尔克由衷地相信,帮助安达信公司改邪归正成对于会计业的前途至关重要,他责无旁贷。令人遗憾的是,沃尔克的改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因为刑事起诉很快就使安达信公司的前途毁于一旦。不过,沃尔克提出的很多建议———比如对非审计业务的限制和审计师轮换制度———后来都成为那年国会通过的革新性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内容。
,在和沃尔克同为大企业联合会公共信托和私营企业蓝带委员会委员时,我得以近距离地目睹了他的勇气。当这个威严的企业领导人团体中的其他人都在大谈把股票期权作为费用支出对待的适当方案时———这是一项重新分配管理层和股东利益的重要举措———沃尔克却采取了一个务实而有原则的大胆立场主张彻底禁绝股票期权。
当今时代,企业领导人大笔一挥吃进一家公司,再一挥开除掉数万雇员,又一挥在多年后以低于当年股东们买入时的价格卖掉企业,因而荣登杂志封面。面对这种普遍规律,沃尔克是个例外。他毅然放弃在华尔街发财致富的岁月,换取了多年在政府担任公职的生涯。而当他转入私营部门后,他更看重的是保持他的正直品格,而不是维护一种浮华的生活方式。
现在,任何人起草一份重要公共委员会的候选领导人名单时,保罗·沃尔克都会名列榜首。令人遗憾的是他常常是名单上的惟一人选。如今在私营企业领导人里,还有谁重视他们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懂得他们的知识专长要用来应对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认识到他们在服务于公众利益的自身利益也得到了满足?

沃尔克法则是由美联储前主席、现任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出的,其核心是禁止银行从事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以及禁止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由于该法则以空前强硬的态度对待银行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曾被视为此次美国金融监管法案中最有影响的改革内容之一。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公开对沃尔克法则表示支持,呼吁国会将其纳入一揽子金融改革法案。沃尔克法则被认为能够有效限制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减少银行系统性风险,防止“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再度发生。亦有人把沃尔克法则和1933年大萧条之后美国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相提并论,指出二者在实质上都强调银行应当分业经营,并且希望重建已经被《1999年金融自由化法案》拆除的防火墙,以修补此次危机中暴露出的风险漏洞。
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规定单一金融机构在储蓄存款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得超过10%,此规定还将拓展到非存款资金等其他领域,来限制金融机构的增长和合并。实际上美国在1994年即通过法案,要求银行业并购时不得超过存款市场份额的10%,本次提案将限制扩大到了市场短期融资等其他非储蓄资金领域,限制了银行过度举债进行投资的能力。
二是限制银行利用自身资本进行自营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此交易是金融机构用自身资本在市场买卖,而不是作为中介机构代表客户执行交易,这在金融危机时造成了严重的市场风险。
三是禁止银行拥有或资助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让银行在传统借贷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确界线。今后将不再允许商业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也不能拥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能从事与自己利润有关而与服务客户无关的自营交易业务。
此方案公布后,G20金融稳定委员会(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公开表示力挺奥巴马进行银行改革,认为该政策对于解决银行业 “大到不能倒”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法国、英国对此方案也表示欢迎。法国财长拉加德表示,奥巴马的银行业改革计划与法国政府的立场完全一致,她称美国政府这一立场转变令人印象深刻。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一直坚持必须分拆银行、将银行分拆为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从事高风险、高杠杆金融活动的投资银行不应得到政府救助。

要与通货膨胀做斗争,根本措施是减少联邦预算赤字,但由于总统也要增加国防开支,于是主张有节制的减少费用。卡特提出的1980年预算引起了自由派的愤怒,得到了保守派的谨慎赞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