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压了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赏析)

娱乐八卦 2023-11-04 21:05www.178767.com娱乐八卦

  我也是从网络中找的,这诗词书籍一类的百度网页中一般都有啊,你看看吧~
  赏析
  稼轩词六百余首,用调一百以上。在这些词调中,利用频率最高的是《鹧鸪天》,凡六十三首,占总数百分之十强,述怀、抒愤、言愁、叹老、酬答、赠别、祝寿、即事、咏物、写景、议论等等,无不用之。恐怕正是由于运用此调多而得心应手的缘故,所以“代人赋”便自然地也选择了此调。词题“代人赋”,今天已无法弄清代谁而作。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晚日寒鸦”,点明时间是傍晚。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这景,是衬情之景。太阳即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以孤独寂寞之感叹,而光线暗淡的“晚日”,又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所以在“晚日寒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作者更是应用自如。“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细柳新蒲为谁绿”呢?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温柔”的“柳塘新绿”之景,也同样,只能使“一片愁”增浓。“温柔”之前着一“却”字,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紧承上文的“一片愁”,是假设,是愿望也是深沉的感叹。这“眼底”的“离恨”,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既然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这两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过片以下,愁思进入另一层次,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发悲情顿上一层。离恨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重上小红楼”。“小红楼”,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共同地方。“重上”,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此时“重上”这“小红楼”,恐怕还是为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真是“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陈后主《寄碧玉诗》)。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结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这里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实有“神馀言外”之妙。正如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像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现实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阕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这阕词虽然是“代人赋”,但在封建社会里,思妇是普遍存在的,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写来其情不虚,其意不隔,“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许昂霄《词综偶评》)。可以大胆假想,也极有可能是以“代人赋”为障眼法,借以自写情怀,如李义山之《代赠》、苏东坡之《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之类。

因为里面女人最终结局都很悲惨。

芸娘不过是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要求封建时代的女性自主并放眼长远,似乎过于苛责。可是与作者沈复时代相近的曹雪芹,他笔下的女子则更为可爱。且不说芸娘灵秀不如黛玉,处事不如宝钗,豪爽不如湘云。

精明不如凤姐,胸襟不如探春,风骨不如晴雯,刚烈不如尤三姐,就是着墨不多的鸳鸯、司棋等人,个性也要比她鲜明得多。

《浮生六记》被称为“小红楼梦”,真是浪得虚名。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没错。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命运成功,的确有很大作用。虽说在同样环境下的鸳鸯、司棋等人最终都没能摆脱同样的命运。

扩展资料

《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能被受过新派思潮影响的大才子如此赞誉,想来芸娘必有过人之处。于是,我怀着倾慕之心找来《浮生六记》,想一睹芸娘之风采,谁知大失所望。所谓的“可爱”,大约只是满足了男人们对一个完美妻子的所有幻想而已。

她颇具情趣,能陪丈夫品月赏花,谈今论古,可以让男人过一把“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瘾;她能安贫乐道,生活艰辛时毫无怨言,甚至在自己病中也要赶制绣品以做生活开资,丈夫要与友寻幽探胜把酒对诗,她就拔钗沽酒,烹蔬为炊;

她对公婆简直是愚孝,她为婆婆代书无端受婆婆指责,又受公公误会责骂,而她却丝毫不辩解,道是“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公公想纳妾,她就极力物色,引起婆婆不快,她又赶忙写信给丈夫,托人早些将女子带回 ;她宽容大度,极力为丈夫觅一“美且韵者”的小妾,然相中者被有钱人抢去,她竟然而致大病……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晚日寒鸦一片愁。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你我已被山峦所阻隔,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注释
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晚日夕阳。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情知深知;明知。
阑干栏杆。阑。同“栏
赏析二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美人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时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因为十分相思,望不见人影还要望,所以重上小红楼,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词的一句进一步表现美人的痴情。美人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已经看不到心上人,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这首词表面上虽然是“代人赋”,实际上词人是在写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因为,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直有用香草美人寄托理想的传统。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鹧鸪天·代人赋》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优美婉约词。

不管是在公开发行的纸质地图,还是各种APP的电子地图,你都找不到这个地方,甚至连外卖和快递都无法在这里签收。 他们更多是根据一楼外墙上褪色的暗红色涂装,形象地把这儿称为“小红楼”。在小红楼里,被赵富强控制着的女人们成为了“女公关”、“女助理”,被要求参加各种培训,培养待客礼仪。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性贿赂”社会各界的名流。这也就是“小红楼”的真面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注释

  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阑干栏杆。阑。同“栏”。

   赏析

  稼轩词六百余首,用调一百以上。在这些词调中,利用频率最高的是《鹧鸪天 》,凡六十三首,占总数百分之十强,述怀、抒愤、言愁、叹老、酬答、赠别、祝寿、即事、咏物、写景、议论无所不有。恐怕正是由于运用此调多而得心应手的缘故吧,所以“代人赋”便自然地也选择了此调。词题“代人赋 ”,今天已无法弄清代谁而作。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晚日寒鸦 ”,点明时间是傍晚。这景,是衬情之景。太阳即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以孤独寂寞之感叹,而光线暗淡的“晚日 ”,又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 ,所以在“ 晚日寒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 ,作者更是应用自如。“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细柳新蒲为谁绿”呢?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温柔 ”的“柳塘新绿”之景,也同样,只能使“ 一片愁”增浓。“温浓”之前着一“却”字,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紧承上文的“一片愁 ”,是假设 ,是愿望也是深沉的.感叹。

  这“眼底”的“离恨”,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 。“不信人间有白头 ”,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现在既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 ”。这两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

  过片以下 ,愁思进入另一层次 ,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 ”,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 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 ”。“肠已断 ,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喷发,悲情顿上一层。离恨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重上小红楼”。“小红楼”,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共同地方。今天“重上 ”这“小红楼”,恐怕是为的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真是“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 ”(陈后主《寄碧玉诗 》)。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结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正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所说的那样“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 ,实有“神馀言外”之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

  这阕词虽然是“代人赋 ”,但在封建社会里,思妇是普遍存在的,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写来其情不虚,其意不隔,“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许昂霄《词综偶评》)。我们大胆假想,也极有可能是以“代人赋”为障眼法,借以自写情怀 ,如李义山之《代赠》、苏东坡之《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之类。

把《知否》称为小红楼的人,应该都没认真读过《红楼梦》。

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时,是这么说的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所以评价文学作品,不能脱了立意。《红楼梦》为什么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原因之一是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在女性受到极大约束和深重迫害的年代,曹公表达了对整个群体的惋惜和尊重。

而《知否》的立意是很低的。在科学昌明、人文进步的今天,一个接受了平等理念的现代人,为了在落后的时代生存下去,将自己打磨得毫无棱角,与同样受到压迫的一众女性,在一亩三分地里勾心斗角,成功上位。

两者高下立判,宛若云泥之别。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没认真读过红楼的读者,会认为《知否》堪称小红楼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古风古韵的理解颇为浅薄,二是他们对世情道理的理解有失偏颇。

关于第一点, 山猫大王的答案已经讲得很详细了。作者常常在章节后的“作者有话说“里,考据《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社会关系,以此来解释《知否》中人物行为的缘由,这无疑在观感上加强了两本书的联系。而且,作者在遣词用字上模仿红楼,尤其是器皿、服饰等物件名称,往往直接从红楼中摘取。

实际上,作者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考据得也粗浅,难免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但阅读量不足的读者,看到作者辛辛苦苦地考据,读到似曾相识的辞藻,就以为是好的了。

关于第二点,很多人把《红楼梦》奉为种田文的鼻祖,在我看来是极不恰当的。种田文的主题是“发家致富奔小康”,而红楼讲的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根本是南辕北辙。有蒸蒸日上的种田文,有平淡如水的种田文,有黄粱一梦的种田文吗?

红楼的世情道理,是体察入微的。哪怕是小人物的小心思,三言两语也描摹的极为透彻。比如“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一回,平儿作为管事大丫鬟,对各方的心思洞若观火,宝玉又能体谅爱惜人,出头担了事,方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其中涉及柳嫂子、柳五儿、司琪、彩云、贾环、探春一干人,平儿能照顾熨帖,着实不易,这才是有实际意义的“世情道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