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结束科举制度:这套科举制度曾领先世界

考古发现 2023-11-19 10:5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历史上的今天,12月6日清政府结束科举制度1905年这套制度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

科举制度在长达1000多年时间,曾经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可以这么说,科举考试是古代文明的特色之一,最大程度保持了王朝的稳定。

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意义,是为底层平民提供了一个到高层的通道。

即便是《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那种落魄的底层书生,也有机会飞黄腾达。

书中的周进本来是底层的底层,连最普通的乡民也能讥讽他、挤兑他。

他落魄到六十多岁的年龄,还要去为小舅子(一个普通的商人)记账。记账这种事只要会写字,阿猫阿狗都能干,收入也就是糊口而已。大家注意,周进比范进还要惨。范进50多岁没当成秀才,好歹还有老婆,有个家。周进连个家也没有,孤身一人。

不过,周进中举以后就完全不同,后来成为国子监司业品,正六品。如果不是周进年龄太大,还是有机会继续往上升的。相比之前地位,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如果说这是小说,真实历史又怎么样呢?

差不多吧。

比如林则徐,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也属于社会地底层。

历史记载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才能维持家庭生活。

林则徐生在这样一个底层家庭,后来却能成为一品大员,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在欧洲那种世袭制度下,林则徐这种人是不可能出现的。

科举开始以隋代。在秦汉之前,直接采用世袭制度。也就是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那种,老子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阶级完全固化,底层平民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在很多战争中,当兵的出工不出力,谁都不愿意为了贵族之流拼命。,由于职务都是世袭,很多酒囊饭袋占据高位,这就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后来商鞅搞了变法,允许底层平民有机会通过战功,成为至少中产阶级甚至高层。这种改变根本制度的变法,让秦国迅速强大,也导致商鞅自己的完蛋。

汉代开始,逐步采用举荐制度,就是所谓举孝廉。

举孝廉就是推荐地方的贤才进入政府工作。

大家一样就能看出问题来?,以什么标准确定人才,真的只要孝廉就可以吗?

,这种推荐百分之百会有舞弊现象。

为什么今天大学不敢随便开放自主招生?开放了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贪腐现象,把有钱人的孩子都招进来。

举荐制度的结果是,大部分举荐的人才都是门阀、贵族集团分子,同老百姓无关,社会阶层还是固化的。

所以那个年代,所有人对于出生非常重视。

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明明救了董卓的性命。

但刘备说自己是平民,没有官职,董卓立即不正眼看他。

这种阶级固化永无出头之日,引起了连续不断的叛乱,也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在当年绝对是世界最先进的。

正常来说,文章写得好虽不见得就是人才,至少能够看出这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智商。

这两点比较高,其他的技能可以后来慢慢学习。

大家注意推行科举的宋明清内部都是比较稳固的。以宋代为例,无论南宋北宋国内并没有连绵不断的内战叛乱,主要就是阶级矛盾有所缓解。

可惜,科举制度逐步就变味落后的东西。

八股出现以后,科举就更为落后。

科举考试,逐步演变为有条件长期准备考试的人(通常不是底层平民)。,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虽容易阅卷,也相对公平,却未必能够找到人才。

八股文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一些不通世务的书呆子也可以写的很好。

相反,诸如左宗棠这种栋梁之才,却始终写不好八股文。

,由于八股文除了考试以外,在现实生活中没什么用处。

而科举考试的晋级率往往是几十分之一,淘汰率极高,造成了一大批学渣。诸如洪秀全之流备考10多年,却无法依靠科举做官,只能以教书为生,糊口都很困难,成为社会的废物,注定一生潦倒。而洪秀全不愿意做这个废物,于是就有了太平天国。

奇事网以上就是清政府结束科举制度这套科举制度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