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政治:清太祖努尔哈赤诛杀亲弟舒尔哈齐之
说起清王朝的建立,人们都会想起那位靠“十三副甲胄”起兵的无敌“男神”——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清300年江山基业。其实,许多人不知道或不甚明了,在努尔哈赤的背后还有一位为满清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甚至堪称居功至伟的不凡人物,这人就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女真族著名“巴图鲁(勇士)”舒尔哈齐,其人之智、勇、力似乎都不在乃兄之下,但因某种特殊原因他的生平事迹在清朝官修正史中甚少记载,即便有也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令人不解的是,舒尔哈齐因横遭意外而英年早逝,清廷对其死因讳莫如深,但他的子孙后代在清王朝却备受重视,且大都担任要职,可谓深沐圣恩,犹显此人之非同寻常。
史载努尔哈赤有兄弟五人,但称得上一母同胞的亲手足只有三弟舒尔哈齐与四弟雅尔哈齐。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与父亲均被明朝军队“误杀,”年轻的努尔哈赤承袭了父祖的职位,任建州左卫都指挥。努尔哈赤有智谋、有勇力、有雄心、能服众,他表面接受明廷的敕封,背地里悄悄积蓄实力,兄弟几个不舍昼夜辛勤操练军马,欲待机报明军杀父祖之仇。
努尔哈赤为人行事异常机警,并极善于敷衍奉迎 ,驻守辽东的明军将帅对他并未起疑心,对他的阳奉阴违之举更未稍加留意。时年25岁的努尔哈赤与刚满20岁的三弟舒尔哈齐都是大智大勇之人,努尔哈赤更是不可多得的领袖之才 。 在统一满洲女真诸部的战争中,兄弟二人并肩作战、所向披靡,不但令周边女真部族的豪酋们又敬又怕,就连明朝驻守辽东的封疆大吏和朝鲜国君臣都逐渐知道兄弟二人智勇双全、胸藏大志。后来,两兄弟都被明廷封为都督,建州女真内部一时间有了两个都督,满洲人口顺,都称舒尔哈齐为“二都督。”
满文老档载举凡建州女真内部所有军机大事,都由努、舒兄弟二人登高密议,诸将随从一律摈退不得跟随窥听 ,一旦定夺拍板,则令出必行,除兄弟二人外竟无一人了解决策内幕,部曲只需照做就是。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兄弟二人率部军统一了建州女真诸部,还乘势击灭、兼并了海西女真哈达、辉发二部落,本不起眼的努尔哈赤部羽翼渐丰,一下强盛起来。 本来分散的女真诸部被努尔哈赤并力整合,一时间,其麾下猛将云集,拥精兵数万,他将之编为八旗,一时间八旗精兵雄踞辽东,压服朝鲜,窥视中原。就在努尔哈赤于白山黑水间渐成气候,并显露出王者之气的时候,百战功高的右都督舒尔哈齐却突然诡异死去,文献记载“大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8月19日舒尔哈齐薨,年48岁。”让人不解的是,除《清实录》简约记载过这一突发事件外,在日后的清代官修正史或满文老档中 ,再无有关舒尔哈齐这员虎将、且贵为太祖亲弟的皇族要人的只言片语,似乎有某种神秘力量试图抹去此人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深刻印记,如此这般煞费苦心,实在耐人寻味。
舒尔哈齐盛年突死,死因令人生疑,在当时已经引发广泛争议。他是病死还是战死?葬礼规格、下葬日期如何?清史只字不提。而明朝人却对这一事件很有兴趣。 明朝文献记载“奴酋(指努尔哈赤)忌其弟速尔哈赤(明人对舒尔哈齐的称呼)兵强,计杀之。”明末抗清名将、对女真族风土人情以及高层秘密颇为了解的黄道周则详细描述了这场手足相残的旷世悲剧“酋疑弟二心,佯营壮弟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铸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弟有两名裨将,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看了黄道周记录在私家笔记中的这段文字,迷雾重重的舒尔哈齐之死一事似乎已昭然若揭 1609年(明万历37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图谋自立为由,杀舒尔哈齐一子一僚属,二人皆勇冠三军、忠心耿耿之人,后削夺其军民,在被监禁两年(1611年)后,舒尔哈齐不明不白死去。舒尔哈齐功高震兄(主),被忌惮而遭囚杀,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煮豆燃萁、自相残杀的人间惨剧上演。“二都督”舒尔哈齐戎马一生,是个临敌而勇的天生将才,身边有一支效忠于他的军队,而且威望卓著不输乃兄,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假若他以命相搏,鹿死谁手也未可知。努尔哈赤深知其弟利害,于是暗施阴计,先杀其亲信,折其羽翼,再分化其众削弱他的实力,两雄相争时 ,他这样做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明人说努尔哈赤残杀胞弟,多半是站在敌人的角度妖魔化对手的惯用伎俩 ,亦或是空穴来风的诬传。
假若努尔哈赤杀弟的传闻是真,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一向亲密无间、合作愉快的亲兄弟二人陡然翻脸,乃至骨肉相残、豆萁相煎呢?和兄长一样,舒尔哈齐也是明朝政府正式任命的统辖建州女真的官员,两个都督,一左一右,可谓平起平坐。舒尔哈齐麾下兵强马壮,且久经战阵,实力不在其兄之下,如果他处事谨慎,不愿夺其兄之锋芒,事事唯其兄马首是瞻,甘愿服从其指挥,兄弟二人自然可以相安无事、和谐共处。 明朝文献里说,舒尔哈齐生性豪迈,作风狂放不羁,是个桀骜难制之人,他自恃功高,处处与其兄长分庭抗礼,甚至阴有所谋,一直想乘便来他个釜底抽薪,拉走自己旗下的那一彪人马,重打锣鼓另开张。
一座山头有两头猛虎,自然难免矛盾重重,难以调和。努尔哈赤是女真人公认的杰出领袖,论智谋、论威望、论武功都不是舒尔哈齐所能比肩的,论军队实力似也高出舒部一大截,于是舒尔哈齐决定离开兄长,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对于素有鸿鹄之志的努尔哈赤来说,舒尔哈齐欲带部下离开自己是分裂之举,等于在自己的卧榻之侧又多了一个酣睡者,若听之任之则如同纵虎归山,多了一股敌对势力不说,对自己手下人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不良示范。
思前想后,一直举棋不定的努尔哈赤顿起杀心,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快刀斩乱麻,”在权力与亲情的抉择中,努尔哈赤选择了前者,一场同室操戈的阴谋剧缓缓拉开帷幕。
也有人认为,关于这场使兄弟阋墙的内部残杀,决不是简单的权力之争,还有明朝上下其手挑拨离间的因素在内。这是一场“拥明”与“叛明”者之间的明争暗斗,明政府为削弱努尔哈赤实力,想出了暗中扶持舒尔哈齐来牵制、打压努尔哈赤迅速膨胀的野心和兵势,以防他尾大不掉,难以羁縻的奇策。明政府在建州左卫早已设立的情形下,又设了建州右卫。左卫的首领是袭爵父祖职位的努尔哈赤,右卫的设立显然乃画蛇添足之举,其用心一目了然。右卫的首脑自然属舒尔哈齐,一时间,大有两雄并立、二虎相争之势。看来,努尔哈赤残忍自断手足之举牵涉诸多方面,内因外因复杂,决非他个人性格戾狠嗜杀、为大权独揽而六亲不认这么简单。 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一时难以澄清。
但舒尔哈齐死于其兄之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也被史家所公认,权力之争也好,政见不同也罢,努尔哈赤痛下杀手害死了亲弟舒尔哈齐,最高兴的莫过于明朝皇帝与大明庙堂诸公了。明朝的权谋作用翻云覆雨、推波助澜, 离间之计运用娴熟老道,确实起了作用。舒尔哈齐对于清早期统一女真诸部、占有辽东之地可谓功莫大焉。 他训练卒伍、东征西讨,招降纳叛,功劳、地位仅次于其兄,身后却寂寂无闻,为避众所周知的忌讳,满清档案与官史又不敢明言其死因。
满清入主中原之初,有关之前诸王、贝勒的冤案不少都获清廷平反,唯独舒尔哈齐神秘死亡一案一直未得昭雪,甚至这话题都无人敢于触碰。或许努尔哈赤的子孙们羞于或耻于承认其祖身背杀弟恶名。 另一方面,在太祖后裔们的眼里,努尔哈赤诛弟也是迫于情势,逼不得已。 有维护女真内部安定团结,反对族群分裂,以图聚集力量成就帝业的考量在内,决不能推翻太祖钦定的铁案。
,从清室一些不成文的默契与行事方法中,还是能瞅见些有关此事的蛛丝马迹,那就是善待舒尔哈齐的子孙,舒尔哈齐的长子济尔哈朗被封为郑亲王,这支舒系贵胄一直被清廷重用,终清之世,这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实乃雷打不动的“铁帽子王”是也。舒尔哈齐的子孙在清王朝中一直地位显赫,备受宠信,似乎是心怀愧疚的努尔哈赤系皇裔们在尽力补偿其祖的过失。 一直到清末的咸丰年间,咸丰帝奕詝临终前,遗诏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八人辅政,号称“赞襄政务王大臣,”也即史上有名的“顾命八大臣。”值得一提的是,郑亲王端华与尚书肃顺是一对亲兄弟,二人都是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太祖努尔哈赤的直系苗裔临终托孤,居然首选舒尔哈齐的正牌子孙,是天意?还是咸丰遵循祖训有意为之?已茫然不可考。个中机缘,值得深思,舒尔哈齐之死真相究竟如何?既然连他的子孙都无意去探究,我辈再去拔树寻根也是多此一举,其真实结果早已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