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药膳引发的革命:成汤举兵推翻夏朝建立商
据记载,桀是夏王朝最荒淫残暴的昏君,没事就把老百姓往死里折腾。劳苦大众没法活了,祈望天上掉下救世主,救民于水火。那个时候,伊尹(公元前1648年~前1549年,名挚,奴隶),正是夏朝封国“商”君主大乙(成汤)家的厨师长。
用今天的话说,伊厨师长一定是调理药膳的行家里手,以至于成汤同学一口汤喝下肚,即刻骨铭心,由胃至筋络至骨头,直至全身都舒坦;伊厨师长不仅汤烧得好,而且,嘴巴还犹如封了蜜罐儿一般,特别的甜,一句话就能如雷贯耳。倒不是他声音大,而是穿透力强,陡然间即让成汤同学明白一个道理要治国,先正身。
《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
呵呵,这汤好喝,喝了浑身舒坦。
呵呵,这话顺耳,听得一身正气。
“正天下”,一身正气,民之楷模,万邦归服。“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孔子语)。
见成?同学“大志”欲望被勾吊出来的时候,伊尹又告诉他救民于水火就是大志之一,也是成就大业的必经之路。
成汤同学不解怎样救民于水火?
伊厨师长说这还不简单,团结天下广大的劳苦大众,推翻夏桀,不正是救民于水火?夏桀被你成汤同学领导的劳苦大众推翻,你不就是当仁不让的天下老大,这大业不就成了?
成汤同学还是有点怀疑自己,于是说“我说,伊厨师长,你也别做厨师了,”成汤同学汤喝得舒爽,话也听得入耳,“干脆你就来干总经理吧,帮我打理?理成汤公司……从今天起,免除你奴隶身份,并任命你为尹。”
尹,即丞相。
于是,“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语)。
安逸也,干翘脚老板。
从此,伊尹之名即流芳百世。
一锅汤,就让我们的成汤同学干了一场革命,一场轰轰烈烈改朝换代的革命。
成汤同学的举动,就是在告诉后来的革命者,这天下,可没有谁规定,一定就是一家人的天下,只要你可以找到帮助你成就大业的人才,天下,你也可以来坐坐。
,你自己要立得起哈。
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无论喝多少汤,吃多少补药,也都无济于事。
现在,成汤同学好好地审视了一下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就是那位立得起的主儿,就想坐坐这天下。鸿鹄之志嘛,成汤同学从小就有。伊厨师长就告诉他,治国如同熬汤,上对火下对料,火不能大,亦不能小,料不能多,亦不能少,而且,还得加一些甘甜之水。
所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呵呵,那个时候,夏老儿恰恰就将老百姓的柴收走了,老百姓没有柴生火,就不能熬汤;柴收走了不要紧,有料总可以填肚子吧?大不了生吃也不至于饿死人啊。可这夏老儿绝,连料也给老百姓收走了,老百姓是火没有,料也没有,剩下的,就只有铤而走险。
今儿个,成汤同学就要做一回好汉,为天下百姓把火与料要回来,也为后世有“鸿鹄之志”者,做一个榜样,革命一回。
有得吃,而且还有得熟食吃……有火了嘛,样样顺心,老百姓不拥戴成汤同学又拥戴谁?
难道还要拥戴那残暴寡廉的夏桀老不死?
这就是著名的“伊尹鼎烹说汤”。
伊尹返回伊洛流域,通过一些途径联络到了夏桀王元妃妺喜,并利用妺喜想为有施氏复仇的愿望,成功说服妺喜为汤所用。通过妺喜,伊尹了解到夏桀王朝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谍战,基本上伴随着战争的出现,即已产生。商汤代夏,伊尹利用妹喜刺探机密,这为成汤胜夏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伊尹基本上就是我国有记录以来的间谍鼻祖。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看看时机对了,就决定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大怒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呵呵,在政治和军事上夏桀老儿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灭夏的时机成熟了,伊尹便协助商汤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
成汤建商之后,大约传承31代君王,近600(公元前1600~前1046)年,至商纣王,不?避免的王朝更替再一次出现。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皇太极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皇太极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时,上空有四颗耀眼的明星一颗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一颗是明崇祯帝朱由检(1611~1644年),一颗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颗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1592~1634年)。这四个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团的利益,参与了那场空前惨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结局是林丹汗败死青海打草滩,时年43岁;崇祯帝逼迫皇后自杀、砍伤亲生女儿、走上煤山自缢,时年34岁;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败死在九宫山,时年40岁。林丹汗、崇祯帝、李自成的基业,都归了皇太极和他的子孙们。
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文治革弊图新
皇太极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以后,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诸生,遭到辽东汉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汉人有的向饮水、食盐中投毒,有的把猪毒死出售,有的拦路击杀单独出行的满人,有组织的武装暴动也此起彼伏。努尔哈赤却没有停止对汉人的奴役和屠杀,继续执行高压政策。结果矛盾进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壮锐减,田园荒芜,“民将饿死”,寇盗横行。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其父汗的失误之策,适时做出调整
对汉民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对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参与军政大计。每逢议事,总问“范章京知道吗?”遇有奏事不当之处,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量呢?”大家说“范章京也这么说。”太宗就认可。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宫里进食,看着满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亲,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对汉儒“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大明有人才却不能用,大顺没有鸿儒俊彦,牛金星不过是个举人,而决定大清能否在这场龙虎斗中取胜的关键也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这是后金科举考《清太宗圣训》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族名满洲,建号大清。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清”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不必深究。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政权机构。一是,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又挟制大贝勒代善,废除大汗同三大贝勒并坐制,改为皇太极“南面独坐”,强化君主极权;二是,巩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设立八旗汉军,以管理汉军及其眷属的军、政、民等事宜,并扩编八旗蒙古,加强对蒙古的统辖;三是,创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以专门处理民族事务;四是,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造红衣炮,创建重(zhòng)军。天聪汗皇太极在经过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之战三次重大失败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称作“红夷大炮”;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从此,满洲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红衣大炮。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皇太极的腰刀
备的重型新兵种——炮兵。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衣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这样,皇太极纠正了他的父亲晚年所犯下的错误,使得后金军政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皇太极死后被谥为“文皇帝”,这个“文”字恰恰说明他一生文治功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