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的医闹事件:扁鹊逃秦、曹操杀华佗
近些年来,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比较紧张的。令人费解的是,医生和患者,原本联系二者的温情脉脉为何屡次转为兵戈相向,相濡以沫的愿景为何总是演变成相“恨”于江湖的尴尬。其实,放眼整出历史,也许我们也就平静地释怀下来原来历代的“医患关系”,一直如此。
譬如,战国时期有位叫扁鹊的名医,就曾遭遇类似事件某日,扁鹊按惯例给蔡桓公出诊,体检时查出点异端,于是说道“君侯,您气色不佳,恐怕有疾病在身啊。”蔡桓公不悦,道“我每年按时出体检费,难道不是想听些好话吗?你们这些医生啊,不要整天钻到钱袋子里啦。”(“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韩非子》)。如此三番,扁鹊看出蔡桓公有当“医闹”的潜质,于是回家悄悄准备了后路。果如其然,后来蔡桓公病发,派人到扁鹊闹事,好在我们的神医同志早已打理了行装,逃到秦国。(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在此出事件中,蔡桓公固然是不对的。不过,这位倒霉的“医闹”倒也道出了两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存在的某种现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但凡行医的,总寻思着靠着本事捞点油水,至于救死扶伤,也许只是为了生活吧。
史书记载曹操长期患有头痛的慢性病,就是头痛起来很要命那种。当时三国最好的医生,应该是华佗。于是,曹操高薪请到了华佗。华佗的专业水准,即使放在整个历史上,也应该算是翘楚。了解了曹操的症状,华佗采用了针灸保守治疗(“佗针鬲,随手而差。”《三国志》),几针扎下去,曹操顿时耳聪目明,世界一片敞亮,心中大喜,重赏了华佗。于是,华佗就势就当了曹操的私家医生(“使佗专视”)。
不过,华佗曹操的蜜月,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病在脑内,针灸治疗只能是止疼,起不了根治的作用。曹操于是喊来了华佗,询问如何是好,华佗坦白道“大王,您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曹操一听,不觉搬出蔡桓公那套“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理论,心中忿忿道,华佗这家伙,本能治好此病,却放着慢慢治,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曹操本就是多疑的人,越是寻思,越是生气,于是喊来华佗,压声问道“先生你看,如要根治,可有他法?”华佗是个明白人,隐约觉察到这位位高权重的病人对自己的不满,于是答道“办法倒也有,不过得做手术,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这个说法,源于《三国演义》,这里我们不做考究,姑且认为是这样的)曹操一听,暴跳如雷,认为华佗存心为难自己,坚决不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华佗见此情形,不发一语,次日递上了一份辞职信,收拾行装回了老家。
医生怎能如此没有职业操守,无视患者的安危自行离去?被放了鸽子的曹操心里自然强烈不满,于是派几名“会办事”的手下充当“医闹”,拉个横幅冲到了华佗老家,就是一顿打砸抢拆。如此几番,曹操仍不解气,恰巧头风又犯,心中无处发泄,于是干脆自己出马担当“医闹”头子,三拳两脚之下,华佗这位大牌的医师,在更大牌的“医闹”曹操面前,终于一命呜呼。
自古就有医闹现象,曹操就是医闹的鼻祖,华佗和曹操是同乡,俩人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华佗呢?我认为曹操和华佗没有建立好医患关系的和谐。值得深思!
真实的孔子不讳言草根出身 游列国如丧家之犬
在鲁国,孔子感到终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10多名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是年,孔子已经55岁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刚刚上映。电影未映,“舆论”已先声夺人,其中媒体热炒学者鲍鹏山炮轰《孔子》的话题,就是一例。
其实,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来,就不断有人在做普及孔子的工作,包括编写《弟子规》之类。普及文本中的孔子,与真实的孔子会有些区别,但普及总比骂倒要好。
电影《孔子》是一种艺术化的普及,要想评判它普及得好不好,就应该先知道关于孔子的真实历史。
先搞清楚孔子的名字
《论语·子路》里说“必也正名乎”,这是孔子为政之道的首要一条。我们不妨也跟从之,先搞清楚孔子的姓名再说。
我国上古时代的人既有姓,也有氏。姓是远祖的姓,氏则相当于分支一族的“小姓”,多取自地名或官职名。后来,小姓就渐渐取代了大姓。
孔子的姓,追溯到先祖是“子”。其远祖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商朝灭亡后被封为宋国的宗室。孔氏一族,是自孔子的六世祖起,才姓的孔。孔子的曾祖父因躲避内乱,举家移居到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从此孔家就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名,叫做“丘”,他法定的姓名应为“孔丘”。
丘这个名有些来历,相传是孔子之母去附近的尼丘山祈祷,然后就怀了孔子,因而得名。又一说是,因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凹下,酷似尼丘山,故取名为丘。
至于我们通常所称的“孔子”,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学问高深之人的尊称,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都是。
孔子的父亲,史籍上习惯称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的一名低级武官,武功超群且十分英勇,曾在一次战斗中,用双手托起城门的千斤闸门,掩护战友撤退。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人根据这个“野合”,判断孔子是一个私生子。不过也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叔梁纥在64岁时,娶了20岁的年轻女子颜氏,两人年龄过于悬殊,与礼不合,所以被称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