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amp;lt;谒黄帝陵amp;gt;
篇一 : 谒黄帝陵
登高仰止到黄陵,群峰起伏水相连。
轩辕本色真耕父,手植古柏茂参天。
圣地逢春祭大典,遗民千秋敬先贤。
中华之脉拟大树,枝叶繁盛根所牵。
篇二 : 敬仰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v ”字形绕山而过,站在桥山俯视山下,东边,西边有河,河水好似从山底而过,名为桥山,陵因山得名曰“桥陵”。
桥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因院公而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陵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礼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礼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1942年,将桥陵改为黄帝陵,这年夏天,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刻成石碑,置于黄帝陵之前,至此,黄帝陵名沿用至今,其所在地的县各也由中部县改为黄陵县。
我们所坐的大巴车在黄土高原上穿行,眼见之景黄绿错综,黄的是土,绿的是飞播生长的绿树,足见党和政府对黄河的治理决心之大 。
下了客车,我们走在一块宽广的用鹅卵石铺就的平坝上,靠河有一块头,上书“黄帝陵”三个大字,我在此留了影。( 文章阅读网 )
此时,阳光灿烂,虽是九月,却无丝毫寒意。
走过此地,便来到一座桥上,此桥名曰“轩辕桥”,全桥采用花岗石切成,粗犷而古朴 ,“轩辕桥”横卧在印池之上。
驻足桥上,眺望印池四周,绿树成萌,特别是池边四周杨枊,枊条随风飘动。此时,艳阳高照,微风拂面,顿觉心神怡,激动万分。桥山古柏,池也杨枊,倒影在澄碧的池水里,与蓝天映衬,给黄帝陵平添无限灵气。轻风徐来,鳞浪层层,青山护卫…….在这黄土高原之上,其景如江南流水,任选一角取景,均系精致。
桥下印池系沮河改造,其意喻黄帝用用印之水,又名龙池,应该说,黄帝陵的每处建设均有深意。
徜徉于“轩辕桥”,左顾右盼,心舒意畅,何等愜意啊!
走过轩辕桥,来到北端的龙尾道,此处共设95级台阶,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尚寓意.拾级而上,登临山门,山门为花岗岩建筑,气势宏伟。
进入庭院山门,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据说是轩辕亲于所植,故而得名,此柏距今约5千余年,称为“柏树之王”,树技像虬龙盘在空中,苍劲拔拔。一部分树根裸露在地面上,柏叶层层,树干需多人合抱。我细数一下,这里有10来棵古柏,大小不等,树龄均在千年奇事网以上,我惊叹了,在这黄土高原之上,竟然保存得如此完好。同是中华炎黄子孙,无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惨烈,人们对先帝的敬仰不会改变。
穿过府院,便是“诚心亭”,祭示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可惜大多数游客忽略此举,只是匆匆而过。
再往北为碑亭,亭内有毛泽东手迹“祀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石碑。
穿过碑亭,便进入碑廊,这里数十块碑文,均为名家手书,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飘逸俊秀…….我边走边欣赏,也拍了许多照片作为留念。
过了碑亭,拾级而上,便是“轩辕大殿,殿前一块平坦而宽敞的祭祀广场,约一万平方米,两端各有28面黄龙旗迎风招展。那时,正是艳阳高照,阳光似有火辣之感。我头顶遮阳帽,环顾四周,青山拱卫;仰望蓝天,白云悠悠;驻足此地,敬仰之意犹生,自豪之情涌上心头。平坝东端,靠轩辕大殿一旁,有一龙魂大钟悬挂此地,我在遥遥的想如身临其境,参加隆重的祭祀活动,那该一种何等的荣耀啊!
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台基上,巍巍耸立着“轩辕殿”,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轩辕殿”建筑总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合围成方形空间,上覆巨形覆斗座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深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古朴的屋脊,使整体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6米的圆形天光,整个大殿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殿内上方,屋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