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2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刻木事亲的故事原文

  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

  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

  刻木事亲的故事评说

  丁兰,或说是东汉河内人。丁兰年幼即父母丧亡,想到未能奉养父母,又思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雕刻木头制成肖像,侍奉他们,就如活着一样。文中劬劳 ,就是辛苦劳累的意思。

  丁兰的妻子时间一长就开始不敬重了,用针戏谑地刺木像的手指,竟然流出血来。木像见到丁兰来了,眼中还居然掉下了眼泪。丁兰询问得到真相,于是把妻子休了。

  这个故事虽然不符合事实逻辑,符合《孝经》的感应说,也合乎浪漫主义的创作理路。正因为孝子深情,木像才能感应 ,不仅成为血肉之躯,且有细腻之情感,木像既会流血,也会流泪。

  至今浙江还有丁兰的文化遗存的踪迹距杭州市中心约十多公里处,有个丁桥镇,据说此地乃汉朝孝子丁兰的故里。后人在此建丁桥、兰桥,遂以此为地名。又因镇旁有丁、兰二桥,所以此镇也以桥命名。《杭州市地名志·丁桥乡》 丁桥(自然镇),丁桥乡和丁桥居委会驻地。西南距杭州市中心约12公里。此地乃汉朝孝子丁兰的故里。丁兰,事母至孝,母死,刻木为像,事之如生。镇旁有丁、兰二桥,镇以桥名。

  早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历代古墓》有载 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东。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八七 丁兰故居,在今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 民国年间在此建乡,属杭县。1953年从杭县划入杭州市,仍称丁兰乡,1956年改称丁桥乡至今。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古老的神话传说 中,似以爱情传说色彩更浓,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刘彦昌与华山三圣母的故事等,同属于中华爱情故事中感天动地的精品力作。如今,年轻人对他更多成为敬拜,是因他对仙妻的贞,而七仙女为什么会对一个穷书生情有独钟,则是因为董永对父母的孝,这点似正被这个故事中爱情的光芒所淡化和掩盖。据说在,有好几个地方都在争着当董大孝子的老家,我知道的就有山东高青县、湖北的孝感市、江苏的丹阳市。其实啊,我说都别争,本来这个故事就是个神话,发生地在,属于每一个人、每一寸的土地。董永是个读书人,固守着贫穷,尽着一个穷书生所能尽到的孝道方式,其中多少有文人加工的理想主义色彩。古代的文人,大多除了会舞文弄墨外,别无长处。生计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是说现实中穷苦布衣可以通过读书考举,一日得中,富贵花开,从此不再为生计所愁;二是说理想中或干脆说幻想中、梦想中,那些总想一日得中的书生们一种自慰自安吧。董永读书能读到卖身葬父的地步,不知道这书还有何等的用途,且不如早早扔了书卷,学那先前的老莱子也好,杨乞也好,总不至于到了卖身地田地吧。

  如今的读书人,从物质这一角度来讲,真的是幸福到天上去了。莘莘学子,再也不用为读不起书发愁,愁的反而是书多了,不知道读什么书好。不管读什么书,我想还是先学会了做人,这才是第一重要的。读书不为生计,读书不名功名,读书只为成人,读书只为报国,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对社会有益的书。

奇事网以上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