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事件 汉朝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3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昭宣时期复兴。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中文名称汉朝

  英文名称The Han Dynasty

  简称汉

  所属洲亚洲

  主要城市成都,南阳,邯郸,临淄

  国土面积1400万(西汉),600万(东汉)

  首都长安,洛阳

  货币五铢钱

  人口数量约6000万左右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东汉时期)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中央官制内外朝制度,三公九卿

  监察机构刺史,州牧

  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

  科技发明造纸术地动仪

  文化形式汉赋、汉文化形成

汉武帝剧照

  汉朝皇帝

  西汉

  太祖高皇帝刘邦

  高后临朝孝惠皇帝刘盈

  高后称制前少帝刘恭

  高后称制后少帝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刘衎

  刘婴

  新朝与玄汉

  延宗刘玄

  王莽

  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婴皇帝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少皇帝刘辩

  孝献皇帝

  孝愍皇帝刘协

  蜀汉

  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仁宗刘渊尊

  孝怀皇帝刘渊谥

  安乐思公

  汉朝历史事件

  秦末与西楚

  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末农民战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

  名称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

  地点北方

  时间公元前209—公元前206年

  参战方秦朝、各地农民军

  结果农民军获胜、秦朝灭亡

  主要指挥官章邯、陈胜、项羽、刘邦

  重要战役巨鹿之战

  义帝反秦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20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名称巨鹿之战

  地点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参战方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秦军

  结果义军歼灭秦军主力,秦军余部投降

  参战方兵力秦军约40万、诸侯义军约20万

  主要指挥官秦章邯、王离;楚项羽

  战争起因秦末农民起义

  导火线秦军攻赵,诸侯救援

  战争性质秦军主力与各路救赵起义军总决战

  约法三章

  鸿门宴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名称楚汉之争(楚汉战争、楚汉争霸等)

  地点今陕西、河南、江苏、河北、北京、山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

  时间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

  参战方楚、汉、九江、雍、塞、翟、韩、魏、代、赵、齐、衡山等

  结果汉王刘邦胜利,建立汉朝

  主要指挥官项羽、范增、刘邦、韩信、陈馀等

  历史背景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

  导火线项羽改封刘邦到汉中为汉王

  战争目的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

  政治口号还复关中,汉王为义帝发丧

  决定性战役暗渡陈仓、井陉之战、垓下之战

  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名称垓下之战

  地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

  时间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境内、一说在河南鹿邑县)

  参战方汉军、楚军

  结果汉军胜利,项羽自杀

  参战方兵力汉联军约五十余万、楚军十余万

  伤亡情况汉军约伤亡数万、斩首楚军八万

  主要指挥官刘邦、韩信、英布、项羽

  西汉

  郡国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名称白登之围

  地点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时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

  参战方西汉、匈奴

  结果匈奴围困汉军七日,议和后撤军

  参战方兵力西汉32万、匈奴40万

  伤亡情况不明

  主要指挥官刘邦、冒顿单于、韩王信

  和亲匈奴

  消灭异姓王

  前203年十二月项羽败亡,次年汉王刘邦称帝后,消除异姓王的战争。从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先后解决了解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吕后称制

  指西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吕后名雉,山阳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高帝五年(前 202)刘邦称帝,立吕雉为后。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起过很大作用。刘邦生前嫌太子刘盈柔弱,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果。刘邦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惠帝。吕后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又毒死赵王如意,害死戚夫人,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病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八年。她继续推行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后废除秦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减田租,奖励农耕,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等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吕后临朝称制后,封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王,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吕后病危时告诫诸吕部署应变,命吕禄领北军,吕产居南军,严密控制京城和皇宫的警卫。诸吕在吕后死后阴谋作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朱虚侯刘章等迅速翦灭。西汉朝廷大权复归刘氏集团,代王刘恒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是西汉初期,吕后去世后,在朝的吕氏一党所谓的扰乱朝政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众大臣带兵反攻的一系列事件。其真实本质是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借口吕氏作乱所发动的针对吕氏的政变行为。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发生於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名称七国之乱

  地点东部、南方地区

  时间公元前154年

  参战方汉朝中央政府、吴楚等七国

  结果中央军队胜利,叛乱被平定

  主要指挥官窦婴、周亚夫、刘濞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於世。至今,不仅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等许多人仍然以汉族人自居,海外华裔亦常称自己为汉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後世皆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汉匈战争

  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後历经130余年的战争。此一期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以和亲政策和战争政策互相存在,,汉武帝的元朔二年(前127年)开始修筑汉长城。

  马邑之谋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结束了西汉自立朝初年以来对匈奴奉行的和亲政策,也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名称马邑之围

  地点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时间公元前133年

  参战方西汉、匈奴

  结果西汉伏击失败,匈奴逃脱

  参战方兵力西汉30万人、匈奴10万人

  伤亡情况均为少量

  西汉指挥官王恢、李息、韩安国

  匈奴指挥官军臣单于

  汉武帝币制改革

  汉武帝币制改革指西汉武帝统治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灭卫满朝鲜

  卫氏朝鲜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95年~前108年。于西汉初年时,由燕王卢绾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卫满即位后,积极建立国家,并输入中原文化,使国家愈来愈强盛。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半岛。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

  汉宛之战

  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大宛国(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卡散赛)的一次大规模远程进攻战。

  太初元年八月,汉武帝刘彻因遣使求购西域大宛国汗血马遭到拒绝,且使者被杀,财物被抢,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进击大宛(参见李广利击大宛之战)。由于路远饥疲,次年秋,李广利无功还师,留屯敦煌郡(郡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市西)。武帝深感有损国威,担心西域各国依附匈奴,决计再度出兵。太初三年,武帝征发步、骑兵6万,并随军组织了一支计有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数以万计,粮草、弓弩不计其数的庞大辎重队伍,致敦煌,命李广利率军出征。,以戍卒18万屯驻酒泉至敦煌作为后援。李广利分兵从南、北两条通路进军,西域各国皆被震慑,汉军所到之处,纷纷出城相迎,提供粮草。唯有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闭门拒守,汉大军屠城而过。自此而西,两路汉军平行至大宛,兵力3万。沿途宛军迎击,均被汉军击败,各退保其城。汉军进抵宛都贵山城,大宛军出城迎战,被汉军击败,退入城中拒守。李广利命士卒绝其水源,将城池团团包围,猛攻40余日,破外城,俘虏大宛战将煎靡。宛人惶恐,退保中城。大宛贵族为求保全,密谋杀死国王毋寡,献马求和。李广利另立大宛王,缔结联盟,择取良马,胜利还师。此后,西域各国与汉交往日益增多。

  巫蛊之祸

  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巫蛊之祸特指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牵连者上至皇后太子、下至普通平民,达数十万人

  霍光辅政

  汉武帝攻打匈奴,且个人生活作风腐化,国家国库连年亏空,百姓叫苦连连,并时有农民起义反抗,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年仅8岁的汉昭帝继位,按照汉武帝的遗嘱,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汉昭帝,史称“霍光辅政”。

  盐铁论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人士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公元1487年(明朝成化二十三年)的涂祯刊本是较好的版本,现代的参考版本有郭沫若的《盐铁论读本》和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

  昭宣中兴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汉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宣帝刘询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昭宣中兴”或“西汉中兴”。

  外戚干政

  窦氏干政

  东汉和帝以后不断出现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把持政权的局面。

  章和二年(88)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后汉书·窦宪传》),窦氏兄弟并居要职。和帝稍大,对大权旁落于外戚不满,与宦官郑众密谋,逼迫窦宪兄弟自杀,窦家宗族、宾客全部免官治罪。郑众因功封侯,宦官从此直接参政。

  邓氏干政

  和帝死后,邓太后立出生 100 多天的殇帝即位,殇帝 2 岁夭折,再立 13 岁的安帝。邓太后临朝,外戚邓骘兄弟又出面把持朝政。邓太后死后,安帝与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合谋废逐邓氏。安帝除倚重宦官,也起用皇后的哥哥阎显等掌管枢要,一时出现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政权的局面。

  阎氏干政

  延光四年(125)安帝死后,立幼童北乡侯为帝,阎太后临朝。阎显得势,把原来安帝宠信的宦官下狱处死,独揽大权。几个月后,幼帝病死,阎显又为宦官所杀,11 岁的顺帝上台。144 年顺帝死,2 岁的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太后兄大将军梁冀掌权。

  梁氏干政

  冲帝死,梁冀主谋立 8 岁的质帝。质帝少而聪慧,知道梁冀骄横,对群臣说“此跋扈将军也”(《后汉书·梁冀传》),即被梁冀毒死。梁冀把正准备和自己妹妹结婚的蠡吾侯立为皇帝,是为桓帝。

  从此,梁冀专权日甚,大小政事一切独断。皇宫近侍皆其亲信,皇帝一言一行,他都“纤微必知”。在梁冀专权的 20 多年中,外戚的势力发展到顶峰。梁家前后 7 人封侯,3 人做皇后,还有 6 个贵人,2 个大将军,女眷中有 7 人食邑称君。族中还有 3 人娶公主为妻,各级将官多至 57 人。当时官吏升迁调动,要先到梁家谢恩,然后才敢到尚书台办手续。延熹二年(159)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先后死去,桓帝乘机与宦官通谋,发兵围攻梁冀,迫其自杀。查抄他家财产,多达 30 亿,相当政府全年税租收入之半。从此,外戚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

  王莽篡汉

  著名历史事件,王莽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新朝与玄汉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刘玄称帝

  刘玄称帝是指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二月,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

  刘盆子称帝

  刘盆子称帝是指西汉末樊崇领导的年农民起义军攻陷长安,刘玄政权灭亡,后立十五岁的刘盆子立为皇帝。

  东汉

  平定诸雄

  光武中兴

  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兴”,刘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刘氏是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一次兴起。到了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交阯反叛

  匈奴内讧

  佛教内传

  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指就是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汉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 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白虎观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外戚宦官乱政

  邓氏称制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中文名党锢之祸

  特征宦官专权

  时间169年

  代表人物李膺、张俭等

  结果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

  危害残害百姓,激起民变

  西域长史府

  西域长史府,官署名,东汉开始设置西域长史,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汉羌战争

  汉羌战争,是指东汉与河西走廊西部的西羌部落断断续续进行的百余年的战争。由于西羌的内迁,和河西走廊、陇西当地的汉朝人时常发生冲突。加之,西北的地方官多数都残酷苛暴,导致西羌反抗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杀汉朝人,汉朝军队也屠杀西羌人,西羌人在东汉取代了匈奴成为汉朝第一外患。

  汉鲜战争

  鲜卑兴起

  黄巾之乱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1-2],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开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凉州之乱

  东汉末年发生的凉州之乱(184年至189年)是西部的凉州(约在今甘肃武威)一起羌人反对汉朝朝廷的起事。小月氏和同情他们的汉朝叛军很快加入,意图从朝廷手中夺取凉州的控制权。此乱在黄巾之乱后不久,是一系列导致东汉衰亡的变乱之一。虽然相对未受到传统史家们的重视,此乱仍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动摇了中央朝廷对西北的控制,为未来数百年胡人在此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

  名称凉州之乱

  地点今甘肃南部、青海东北部

  时间公元184年冬 - 公元189年

  参战方汉朝、羌人、小月氏

  结果胜负未分

  参战方兵力汉40000余人、羌人等不详

  主要指挥官张温、皇甫嵩、北宫伯玉、韩遂

  董卓讨伐战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184年-220年,东汉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於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东汉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名称赤壁之战

  地点湖北,赤壁市

  时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参战方孙刘联军、曹军

  结果孙刘联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

  伤亡情况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主要指挥官周瑜刘备(联军)、曹操(曹军)

  南匈奴解体

  曹丕篡汉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封为魏王,掌握汉末实权。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曹丕想把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他十分不情愿地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公元220年受禅称帝,为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中文名 曹丕篡汉

  别称曹丕废汉称帝

  时间公元220年十月

  形式禅让

  结果汉朝灭亡,曹魏建立

  相关人物曹丕、刘协

奇事网以上就是汉朝历史事件 汉朝重大历史事件介绍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