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和弩的区别是什么?弩为什么没有取代弓?
弓弩与弓箭的区别 弓弩是弓箭的前身,它们的区别在以下几点
弓箭分为软弓和硬弓软弓的射速高,威力低,射程短,通常是骑兵使用;硬弓的射速低,威力高,射程长,通常是步兵使用。 古代使用的是复合弓,特别是元朝。这种弓兼顾了软弓和硬弓的优点,射速、威力和射程都很好。给西方的重骑兵留下了可怕的回忆。弩是弓箭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射程短,射速低,并且威力巨大。
在古代,弩是被禁止使用的。因为弩的操作非常简单,不需要射击技巧,平民很容易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大威力的弩装弹时,射手必须用双脚踩住弩的一端,双手用力将弦拉到发射机的位置,然后按放弩弹,再瞄准射击。可见弩的威力非同小可。后来有了弩炮,用于攻城和防御,以及古代海战。
诸葛连弩是一种可以连射的可怕武器,人的智慧很伟大的。弩和弓箭的附属工具1、大型盾牌,射手躲在盾牌后面装弹射击。 2、尖桩阵,每个射手带一两根两头被削尖的木桩,战时扎在地上,尖头冲前,弓箭手躲在尖桩森林里射击,敌人无法靠近。 3、斧头,弓箭手近距离肉搏用的,大多数敌人冲到跟前都死跳跳了,所以斧头除了防身还可以伐木、修装备用。4、绞盘,专门为大威力的弩而设计的工具,转动绞盘将弦拉到位置。5、装在箭头上的哨子,当箭射出时与空气摩擦,发出呼啸的声音,可以是敌人阵脚大乱。
弩为什么没有取代弓?
弩有很多优点,如射程更远、准确性高等等,但真正比弓突出的优点,是它发射的延迟性,弩可以想什么时候发射就什么时候发射,弓就不可以。弩手可奇事网以上好弦端着弩,仔细慢慢地瞄准,或者听指挥官的命令扣动弩机。
,同样磅数的弓,正常情况射速(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箭的数量)是弩的三到四倍。考虑到弩在装弹时的操作,说四倍是很稳妥的,三倍已经有点乐观了。这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大约12~15秒内,一个普通弓手可以射出四支箭,弩手射出一支。
在大规模交战的战场上,其实准确性已经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火力的连续输出和覆盖的密度,从这个角度看,弓显然大大优于弩。
弩在古代战场上的一直被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它的射程大于弓,换句话说就是穿透力更强,准确还在了。尤其是撅张弩这种用手脚并用的强力单兵弩,能比弓更有效地杀伤敌人的重甲兵种,所以强力的弩部队也是射远部队里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国古代的射远部队,一直是弓弩并重,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明代准热火器开始列装部队,弩才逐步淘汰掉。淘汰的原因,就是射速差不多,但准热火器威力更大,杀伤和射程更远。
关于手弩问题,真正的手弩其实射程非常近,我国几乎不见,欧洲中世纪前比较普遍。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个原因就是欧洲的重甲骑士其实除长矛和剑锤这种标配外,几乎无法使用弓类武器。所以只好用单发手弩,那基本属于近战武器,和我们的弩完全不是一个种类。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孔子的第74世孙。
1.
孔祥熙原本是山西太谷名门望族,祖父孔庆麟是著名的票号老板,拥有“义盛元”等金融和商业行号。孔庆麟并非只懂赚钱的生意人,亦深明事理,为晓谕儿孙做人处世,特亲撰对联悬挂家中,“做几件学吃亏事以百世使用;留一点善念心田使儿孙永耕”,横额为“虚心味道”,后来孔祥熙在山西创办“铭贤学校”,将其作为全校师生座右铭。
2.
孔祥熙年幼时患腮腺炎,屡服中医药无效,其父决心送他入外国医院诊治,信教的洋医师热心诊治,溃疮迅速平复。孔祥熙向往美国教会学校,却遭族人强烈反对,“孔圣人后代在洋学校读书,成何体统”。少年叛逆的孔祥熙不听,族人只得妥协 “只准在教会学校读书,不许信洋教”,但孔作耳旁风。
3.
一八九四年,中日第一次战争发生,孔祥熙目睹清朝川陕军队经太谷北上支援,严冬时日,官兵薄衣赤足,冻死者不鲜见。年轻的孔祥熙对晚清腐败,军民凋敝情景甚为震撼,不胜悲愤, 由此关心时局。他不但在教会学校接受现代教育,更与同学组织学会,试图与孙文“兴中会”南北呼应。
年少时的孔祥熙(左)
4.
一九零零年,华北义和团运动纷起,被慈禧利用扩大,各地传教士遭受冲击残杀。山东巡抚更集中全省传教士,修女屠杀。孔祥熙挺身而出,决意拯救师长好友,但看守人不敢多放,仅救出三位女士,其余将遗书纪念物托与孔祥熙。而孔祥熙也遭受拳民搜捕威胁。但孔毫不惊惧,由家族帮助下以该县衙事搬家名义,将孔装入大木柜,堂皇离开太谷。
5.
因山西教案孔保护教士有功,并参与调停,即得美方教会资助留学,李鸿章特发护照。由于他主张永息教案之法,只能开启民智,反而说动教会使用中方赔款创办学校,今山西大学由此而来。
6.
孔祥熙留学后,回乡经营铭贤学堂,延请西方一流教师,其中还有诺奖获得者海明威的叔父。铭贤学堂体育课程设有美国步兵操典,使用木枪操练,轰动山西,警察局都请他作顾问。
7.
民国建立后,孔与孙文也多有联系。及至二次革命,大批革命人士流亡日本,孔祥熙特在日本担任中华基督教干事,其间为革命奔走,广交志士。也得与孙文之英文秘书宋霭龄结识,翌年结婚,以后回乡经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