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4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常熟(Changshu),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行政区划属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下面奇事网小编给大家介绍常熟历史文化。

  常熟历史文化简介

  常熟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 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 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秦统一,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吴国吴郡吴县。太康四年(283年),虞乡升为海虞县(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宋代,常熟属平江府。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府。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设常熟市,县、市合署办公。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常熟书法

  常熟书法,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即记述有“书圣”之称的草书大家张旭与常熟老翁论书的故事。据《美术家人名辞典》统计,入选其中的常熟籍书法家就有近200人。如此众多的书法人才 在全国同类城市屈指可数。张旭虽不是常熟人,但其书法却因在任常熟县尉时,结识了一位擅书者才得于日臻精进,从而取得了极为突出的个人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为常熟开启了以书法陶冶素养的风气。至今城内留有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学书的古迹与传说。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近代大书法家吴大澄 、吴昌硕、罗振玉等,都曾临习过杨氏篆书。萧蜕幼年即勤于学书练字,盛年时期书法造诣名闻远近。篆书丰盈而不臃肿,隶书浑秀见长,草书纯正自然,行书圆润活泼,可谓四书皆精,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家”。两朝帝师翁同龢,早年学欧、褚、柳、赵。中年学颜,得其风骨,更出入苏米,时称“孩儿体”。晚年学隶,回腕作书,力追静穆。时人得其片纸只字,辙视为珍宝。《清史稿》等文献称翁之书法“自成一家,又为世所宗”、“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为乾、嘉以后一人。”常熟博物馆藏有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书法墨宝多幅,可供观赏。

  常熟绘画

奇事网以上就是常熟历史文化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