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市二环东路文物调查勘探情况介绍
01 前言
衡阳市二环路是《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条全市性交通主干道,是城市级两环四纵六横骨干道路网之一,也是衡阳东拓南移、西扩北延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衡阳市二环路是衡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条城市Ⅰ级主干道,由二环东路、二环南路、二环西路、二环北路共同构成环线,线路全长38.1公里,路幅宽60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项目于2013年11月29日开工建设,计划五年时间建成通车。
本次调查勘探的二环东路即为线路内重要节点工程,线路大体为南北走向,北起船山东路,南至东洲岛湘江大桥,全长约4.26公里,线路以衡州大道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图一)
图一 衡阳市二环东路路线方案示意图
北段为船山东路至衡州大道,长度2.02公里。路线为北与船山东路立交,向南为不等高分离式路基平面,线路西侧紧临省财经工业职业学院家属院,东侧临耒水河岸,公里数约为K2+020K1+200;南行则进入衡阳市耐火材料厂区域,公里数约为K0+740K1+200;再南行则进入省保单位酃县故城遗址西侧区域,南与衡州大道相接,公里数约为K0+000K0+740。
南段为衡州大道至东洲岛跨湘江大桥处,长度2.24公里。路线为北与衡州大道相接,经衡阳市探孔机械厂、铁路家属区至东风路,公里数约为K0+000K1+500;再南行依次为玄碧塘社区、衡阳扎钢厂、苏洲湾路,直至东洲岛湘江大桥,公里数约为K1+500K2+240。
02 调查勘探情况介绍
2017年7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衡阳市文物局等单位业务人员,组建了衡阳市二环东路文物调查勘探队,依据项目建设方提供的线路图,对本项目沿线涉及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
本项目的调查勘探过程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分三部分进行
是查阅相关地方志、文物志、文物普查资料等相关文献,对所涉及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概貌以及已发现文化遗存分布情况有所了解。是调查,根据工程建设方提供的项目红线图以及文物部门已有资料,对建设项目涉及和影响的区域进行专门的实地踏查,全面了解文物分布以及受影响情况。是考古勘探,是为了解地下古代文化遗存的性质、结构、范围、面积等基本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作。勘探工作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普探,指采用每平方米布孔5个的梅花点布孔法而进行的勘探工作。第二步是重点勘探,指为了解墓葬及其他遗迹现象并在地面做出形状标记而必须进行的钻探工作。本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在确定文物埋藏区域,采取探铲钻探、开挖探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对衡阳市二环东路工程范围内文物分布情况形成了以下认识
1、湖南省保单位酃县故城遗址位于二环东路东面,其保护范围为遗址外缘四向各至10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向各至100米处。经测量,衡阳市二环东路湖东村段线路东侧涉及酃县故城遗址保护范围边缘,线路西侧进入酃县故城建设控制地带。
2、根据线路走向及衡阳市考古资料,二环东路工程应涉及到酃县故城西面的狮子山墓群,西南面的凤凰山、玄碧塘墓群。
3、二环东路北段的东山(与狮子山墓群有关),南段的新建里(属凤凰山墓群)、苏洲湾(属玄碧塘墓群)一带征地拆迁工作尚未完成,地面多树木或建筑物,现无法进行调勘。
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在工程已征地范围内共发现有3处文物点,现分别进行介绍
第1地点狮子山墓群
位于湖南省财院家属院至和平乡湖东村松家组。墓群所在地名狮子山,地势略高,为丘陵地貌,土质较好。其东面紧临耒水,东南面有酃县故城。根据对狮子山墓群调查情况,山体上较高处分布有战国、西汉时期土坑墓,山腰至山脚处多见有东汉时期墓室砖。
本次调查勘探过程中,A.在省财院家属院东面山体缓坡处(北段K1+560)发现有零散的汉晋时期墓砖,砖面饰绳纹,砖侧模印叶脉纹,在旁边发现有铁刀一把,但勘探未在该处发现墓葬,或墓葬已完全毁坏。B.在市耐火材料厂北面(北段K1+160)发现砖室墓2座,编号M1M2。M1宽2.1米、残深1.2米,墓室顶部已毁坏。M2前部已毁,残长约2米、宽2米,残深1.5米,墓室顶部已毁坏。两座墓葬填土均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纯。墓砖青灰色,长3536、宽18、厚约5厘米,砖面饰绳纹,砖侧饰米字纹。C.在和平乡湖东村松家组(北段K0+580)内发现3座砖室墓,距城址约140米。墓葬位居狮子山山脚处,呈东西向分布,编号M3M5。M3居东,残长4.35.5、宽3.3。M4居北,墓砖分布较散乱,大致在长7米、宽6米范围内。M5偏西,仅有墓葬排水口出露,宽40、高25厘米。墓砖青灰色,火候较高,长34、宽16、厚约5厘米,砖面饰绳纹,砖侧饰米字纹。
第2地点酃县故城遗址
位于和平乡湖东村。1952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酃县故城遗址,在遗址内采集有大量的汉代筒瓦、板瓦、瓦当和盆、罐、壶、钵、豆等陶器残片,以及铜五铢钱、铜渣、铁剑等。1959年酃县故城遗址被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酃县故城遗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材料,酃县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小城西北、南面、东面现有城墙留存,西面、南面护城河清晰。故城西面有护城河,为南北向直线分布,宽约31米,深约2.6米。内侧有城墙夯土分布,宽约13-15米。南面有护城河,基本为东西向直线分布,宽约32米。内侧有城墙夯土分布,宽约12米。东南面的城墙和护城河呈弧形,护城河宽28-32米,城墙宽约12米。城址东侧城墙清楚,为南北向分布,宽约15-17米,其外护城河因当地建混凝土搅拌站破坏,参考早期地图可复原其原始位置。城址北面紧临耒水,勘探时未发现有城墙夯土,结合小城西北城墙走向我们估计北面的城墙被耒水冲刷严重,原有北城墙约在当今耒水河岸北面约5米位置。
经现场RTK仪器测量,衡阳市二环东路线路东侧约距酃县故城西面护城河7080米,亦即工程东面线路已进入酃县故城保护范围约2030米。二环东路线路西侧约距酃县故城西面护城河170米,亦即西面线路位于酃县故城建设控制地带内。可确认衡阳市二环东路北段K0+140K0+740已进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酃县故城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会对文物点的保护造成影响,需进行项目文物影响评估。
第3地点凤凰山墓群
位于和平乡新民村莲花组。墓群所在地名凤凰山,山体低矮,为丘陵地貌,土质较好。凤凰山西面紧邻苗圃墓群,东北面为酃县故城,直线距离约1公里。五十年代湖南省文物清理小组在附近发掘了近百座墓葬。1988年衡阳市文物处在凤凰山(探矿子弟学校附近)发掘墓葬9座,其中西汉墓6座、东汉墓3座。西汉墓出土陶质鼎、盒、壶、钫、谯壶、博山炉、灶、井等器类100余件,东汉墓出土陶质坛、罐、壶、盆、仓、屋、猪圈、鸡埘等器类30余件。
本次调查勘探过程中,在探矿机械厂幼儿园(南段K0+800)附近发现土坑墓葬2座,编号为M6、M7,约分布在长9米、宽7米的范围内。钻探土样显示,该处地层自上而下可分四层。①层为废弃土层,为黄色花土,土质较紧,有现代遗物,厚度7595厘米。②层为棕红色土,内夹少量生土,土质略紧,厚度约60厘米,为墓内上部填土。③层为红褐色花土,较炭,土质较松,厚度约35厘米,为墓内填土。④层为红色生土,土质致密。另据当地村民反映,该处曾出土铁剑一把。
03 项目选址文物影响评估
2018年10月19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考古、文物保护、景观等方面的专家,在衡阳市二环东路项目部召开衡阳市二环东路项目选址涉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酃县故城遗址保护范围的文物影响评估专家咨询会。会议由省文物局考古处陈利文主持,省文物局、省考古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专家,以及衡阳市文物局、衡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建一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经现场实地踏勘后,在会议中听取了省考古所关于本项目文物影响评估、文物调勘的详细汇报,以及市城建投关于衡阳市二环东路的介绍,认真审阅了《衡阳市二环东路项目选址涉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酃县故城遗址保护范围的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经充分讨论,形成专家意见如下
一、本评估报告基本符合文物保护相关要求,原则同意该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二、作为衡阳市的必要建设项目,二环东路建设项目(船山东路衡州大道)选线涉及遗址保护区划,其中从保护范围边缘穿越的长度为115米,从建设控制地带内穿越的长度为482米,未涉及文物本体。建议进一步优化线路设计,进一步论证保护范围内选线的唯一性。
三、根据湖南省考古所的文物调勘结果,该工程项目涉及的保护范围内未发现与遗址相关的文化遗存和其它文化遗存。在工程项目涉及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探明有古墓群1处,已发现东汉墓葬3座,墓葬规模等级均较低。
四、应严格规范施工现场和施工后现场环境的恢复,施工过程中文物部门应加强监管。
五、拟建区域内应进一步开展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如需进行抢救性发掘,须依法报批。
六、在道路景观上虽有进行景观营造和隔离,但应进一步加强景观设计,丰富景观层次,优化景观视线。
七、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方案及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使项目涉及酃县故城遗址的工程设计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04 对酃县故城周边墓群的认识
通过本次调查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工作,对酃县故城周边墓群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与酃县故城相关的墓群主要分布在城址周边,有西面的狮子山、象山墓群,西南面的苗圃、五马归槽、凤凰山、玄碧塘、公行山墓群,东北面的蒋家山、天子坟、茶山坳墓群。(图二)
图二 酃县故城周边墓群分布图
现对酃县故城周边历年来墓群发掘情况进行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酃县故城周边的墓葬年代从春秋晚一直延续到东晋、南朝,中间并无缺环,显示出酃县故城及周边区域人类活动的延续性,也代表了城址使用的连续性。,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酃县故城周边的墓葬分布也呈现出区域性特点。
西面的狮子山、象山,西南面的苗圃、涂家山、凤凰山、五马归槽、玄碧塘,以及东北面的蒋家山、天子坟墓葬时代主要为战国、西汉、东汉。亦即当时围绕酃县故城的墓葬分布可能存在两个中心,一个是以苗圃为中心,一个是以蒋家山为中心。这两个中心,在时间上或有先后。以苗圃为中心的墓群时代偏早,最早可到春秋晚期,战国、西汉、东汉墓葬仍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另一个中心的蒋家山墓葬最早可到战国,在新莽时期这里出现了钟武侯刘望的天子坟、东汉有高等级砖室墓蒋家山M4,或显示这里是后期的高等级墓葬中心。东汉之后的墓葬则开始远离酃县城址,分布到更外围的茶山坳、飞机坪、周家山等区域。
下面再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来看各个时期墓葬文化属性上的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酃县故城周边墓葬的文化属性从早到晚发生了较大变化,春秋晚、战国早期的墓葬形状狭长,形制与湖南汨罗、资兴等地越人墓同,出土物多为圜底罐、斧、矛、箭簇、纺轮等器物,呈现出较强的本地越文化属性。到了战国中晚期,墓葬多为宽坑竖穴,四壁光滑平整,出土物多有鼎、敦、壶、豆等典型楚文化器物,表现出楚国对江南地区的征服和开发。西汉初年酃县分属长沙国,墓葬形制仍为竖穴土坑,出土有鼎、盒、壶、半两铜钱等,既表现出对西汉中央政权的臣属,又保留有一些楚文化因素。墓葬中出土较多的印纹硬陶坛、罐类器物,纹饰与湘南、广州等地所出硬陶相同,体现出本地越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东汉至两晋、南朝时期的墓葬材料则体现出与湖南长沙、益阳、常德等地趋同的特点,而与湘南、广州等地总体相近、又有地域的差别,表现为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酃县城址周边的这批墓葬材料正是体现出湘江中游地区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是湘江流域由被动开发到主动吸收、融合的文明化过程。
注释
【1】衡阳市博物馆《衡阳市苗圃五马归槽茅坪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0期。
【2】李正光《衡阳市苗圃蒋家山发现战国及东汉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4期。
【3】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衡阳茶山坳东汉至南朝墓发掘》,《考古》1986年12期。
【4】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凤凰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3期。
【5】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衡阳苗圃蒋家山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6】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玄碧塘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5年3期。
【7】衡阳市博物馆《衡阳市发现东晋纪年墓》,《文物资料丛刊》第10期。
【8】衡阳市文物处调查资料。周家山墓群位于珠晖区酃湖乡国庆村四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此类墓在市飞机坪建湘段发现的最多,90年代在衡阳市汽车西站也有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