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凉山石头城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
11月14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和清凉山公园管理处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布南京清凉山公园内六朝石头城北垣遗址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考古工作发现了孙吴时期的砖铺路面、东晋至南朝早期夯土城墙及包砖墙、角楼遗迹和南朝晚期的城门遗迹、六朝时期的瓦当、瓷器标本、铭文砖等,展现了石头城在整个六朝时期不断修缮、传承使用的历史过程及六朝城垣的建筑特征。发掘表明石头城遗址迄今已有1800年,是南京六朝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作为六朝都城的开篇之作,在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角楼遗迹
六朝石头城遗址位于南京市城区西部清凉山(古石头山)区域。原先所谓的石头城遗址是指明代修筑的古城墙遗址鬼脸城段。1998年7月至12月,考古工作者在清凉山、盋山、国防园、清凉门等地区开展了大面积的调查勘探,提出真正的六朝石头城遗址应该在鬼脸城段附近的更大范围内。2010年南京大学等对六朝石头城遗址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勘探工作。2016年12月,经局部试掘,进一步获知了东吴至南朝时代的石头城的城垣走向、结构及相关遗迹,为判定六朝石头城遗址的真实所在和初步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为进一步摸清和掌握遗址的范围、文化内涵、性质等资料,在南京市文化文物局和南京市旅游园林局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大学从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对石头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人面纹瓦当
此次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掘区域主要位于清凉山公园东北角的原八角亭处。此次发掘发现一座城门,整体结构呈排叉柱式,用砖在柱子之间砌墙。这种城门结构,在西安十六国时期的长安城也有类似发现,由此可推断六朝都城的一些城门很可能和北方地区具有同样的结构。发掘出土的城砖类型丰富,有绳纹、莲花纹、重圈纹、几何纹等纹饰,最厚为7.3厘米,最薄为3.2厘米,最宽为25.2厘米,最窄为10.5厘米;出土的瓦块多为板瓦和筒瓦,板瓦厚度为1.2~1.7厘米,筒瓦厚度1~1.2厘米,还有少量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出土。青瓷片均为残件,器形有砚、盏、罐、碗、壶等,均具有东吴至南朝时期的特点。主持考古发掘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介绍说,根据这个突出于东墙和北墙结合部之外的方形大型包砖结构以及它周边出土有瓦件,我们认为它应该是角楼遗迹,这也是六朝都城考古中第一次发现这种角楼结构。这种角楼同样能够说明石头城在城市的结构布局方面跟北方地区的都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六朝都城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印有石头二字的铭文砖
此次发掘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一块砖上发现有石头两字。过去,学术界对六朝石头城在南京的位置有多种说法。比如,有学者认为在草场门一带,有人认为在汉中门一带,甚至于还有人认为在八字山一带。去年的考古发掘恰巧发现了模印石头两字的东晋晚期的砖,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考古发现的这座城址就是历史上真正的石头城。贺云翱说。
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考古工作者推断,南京六朝石头城城址确实位于清凉山、国防园区域范围内,并且在此范围内的地下仍应保存着体量巨大的城垣遗迹。目前发现的城垣遗迹主体为利用自然山体、采用局部夯筑、并在墙体外部包以砖墙的结构。根据石头城北垣探沟出土的纪年砖,再结合其他出土遗物,可推断墙体包砖墙均为东晋至南朝时期的遗迹。除此之外,此次发掘中还发现了有晚于六朝并对城墙墙体作修补夯筑的遗迹,证明六朝石头城在隋唐时代仍有被修补使用,这与隋代石头城曾为蒋州州治及唐初为扬州大都督府所在提供了重要依据。
现发现和保存的石头城遗址是南京市主城区目前唯一一处保存于地表之上的六朝都城及隋代蒋州城、唐朝扬州大都督府城市建筑遗址,对认识六朝都城史和南京城市发展史以及南京地区的长江江岸变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文物局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对本次考古工作进行了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次考古发现是历年来石头城考古中取得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城门的门道、夯土城垣及包砖墙、角楼等要素基本清楚,出土的模印石头官等铭文的城砖标本及瓦当等,对了解孙吴至隋唐时期石头城的性质、文化面貌和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意义。城门和角楼的发现,对认识六朝都城城墙、城门建筑的结构和布局特征等提供了崭新资料。,也为石头城遗址保护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专家们也表达了对城门分期及内外道路延伸情况,以及角楼建筑布局特征等问题的关注,并对遗址下一步考古工作的开展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