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远瀛观遗址发现早中晚三期建筑遗迹及路

考古发现 2023-11-22 14:1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为配合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遗址抢险保护工作,2016 年6 月至12 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远瀛观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800 平方米,清理出远瀛观大殿、库房、道路、墙基等遗迹,发现了早、晚共三期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琉璃建筑构件及其他遗物。


  远瀛观位于圆明三园之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中部,西为海晏堂,东为线法山,前为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是于乾隆十四八年添建的建筑,晚于其南的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大殿建在高台上,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顶覆琉璃瓦,平面呈倒凹字形。乾隆皇帝曾在此居住、办公、观赏喷泉。远瀛观大殿后面为库房。

  通过考古清理与发掘,厘清了远瀛观遗址的形制与布局,尤其是库房遗址的清理,补正了图档资料记载的阙如。样式雷图档资料显示,远瀛观大殿为倒凹形,共17 间,但图档资料记载的库房布局、规模却有所不同,如有的图档显示为中间一排库房,5 间,两侧为倒凹字形库房,各7 间;有的图档只显示了两侧倒凹字形库房,各9 间;有的图档仅勾勒出库房轮廓,未显示间数。,还有一幅现代学者复原的全盛时期平面图,显示为中间一排库房(7 间)与两侧倒凹字形库房(7 间)相连,中间库房与两侧库房之间没有空当。此次考古发掘揭示出的库房遗址的具体形制与布局为东西两侧分别为F1、F5,平面呈倒凹字形,均9 间,北侧5 间相通,左右均向南突出2间,南部正中有门。F2~F4 位于F1、F5 之间,房的前墙及墙外散水在同一水平线上。F3 位于中间,5 间相通,F2、F4 分别在F3 左右,均2 间,相通。F2、F4 分别借用F3 的东、西墙。F3 正中一间开门,F2、F4均在靠里一间开门。F2、F4 进深较F3 略小,后墙较F3 南收。倒凹字形库房与中间9 间库房之间有廊屋一类的建筑。



  通过考古发掘,搞清了库房及大殿遗址的工程做法。大殿及两侧倒凹字形库房基础为满堂红式做法,先开挖基槽,以便进行换土,之后将置换的好土填于基槽内,并逐层夯实。上层再夯筑三合土层,让地基更加坚固。中间一排库房为独立基础,只在墙基及磉墩位置刨挖基础,之后在基础内打柏木钉,在柏木钉之上用青砖起墙。

  道路是此次考古的新发现,因为在样式雷图档上并未有道路记载。通过此次考古清理共发现7 条道路。远瀛观大殿遗址后面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该道路与大殿外侧散水相连。此道路的东、西两端分别连接到东西两端倒凹字形库房门外的南北向道路。东侧倒凹字形库房门外道路向南延伸,内弧到远瀛观大殿东侧的一条东西向道路上。西侧倒凹字形库房外的道路仅剩下门外一小段,其余被破坏无余。中间一排库房的三个门前也均有道路,南北向,通向远瀛观大殿后面的东西向道路。

  通过考古发掘工作,远瀛观遗址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远瀛观大殿及库房、道路等为最晚期遗址。中期遗址在远瀛观大殿东西两侧,各发现有一道东西向墙址,叠压在原远瀛观外围大墙的散水之下。在东侧倒凹字形库房F1 与其西侧相邻库房F2 之间的廊屋式建筑基址之下,也发现叠压有中期遗迹现象,为平面呈丁字形的墙址,底部为三合土,上层用开条砖砌筑。

  早期遗址位于远瀛观大殿西侧中期墙址下面,也是一道墙址,底部用大小不同石块砌筑,其上夯筑三合土。早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长春园历史地理沿革提供了新的材料,证实了该地区在西洋楼建设之前,曾有过早期建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张利芳 张中华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5日8版)

奇事网以上就是圆明园远瀛观遗址发现早中晚三期建筑遗迹及路网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