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个探孔“锁定”昆明池面积 迄今规模最大汉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汉唐水利工程考古,清晰地揭示了汉唐最强盛时代水利工程的宏伟面貌。近五年来,我们打下将近60万个探孔,勘探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对昆明池水系获得了一系列新认识。
28日下午,在西安市西南一个考古发掘工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领队刘瑞,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汉唐两代昆明池水系考古勘探、试掘取得的最新成果发现并确定了关系汉唐首都粮食安全的漕渠遗存,它与昆明池及其进水渠、出水渠一起,在长安城外的西南区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工水系,填补了汉唐时期都城外大规模水利考古的空白。而在昆明池东侧勘探并试掘确定的夏商时期遗址,则填补了西安地区夏时期、商代前期遗存发现的空白,是近年来关中地区夏时期、商代前期遗存的重要发现。
2012年秋至2016年夏,该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对斗门水库项目的起步区、试验区和库区地块进行了连续的考古勘探和试掘,获得一批重要成果。
唐代昆明池面积15.4平方公里
昆明池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南15公里的沣东新城斗门镇一带。
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元鼎元年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先后两次兴建昆明池,昆明池除训练水师外,实际上也成了汉长安城的调蓄水库,较稳定地解决了都城长安的蓄水供水问题,并兼有防洪排涝、水产养殖和观光巡游等作用,唐代以后日渐干涸,宋时逐渐沦为农田。
1960年代初,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基本确定了昆明池的位置、范围及周边遗址分布,确定了两个出水口。200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城考古队重新确定了池岸线,发现一个进水口和三个出水口、池内高地、三座池岸建筑,以及镐池、滮池 (均为周代镐京附近和汉上林苑中的重要池沼)。
刘瑞说这两次勘探确定的昆明池的位置大体相近,但在池形、池内高地、进出水口的位置上存在差异,对池岸时代的判定上有区别,与文献记载均有不同,历史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根据近五年来的勘探、试掘,早期的昆明池面积约14.2平方公里,到唐代中期扩大到15.4平方公里。在已勘探区域没有发现过去判断的高地或者岛屿,池底部深浅不一,最深约3.3米。
刘瑞介绍,最新勘探确定了昆明池的东西南北四至。东岸线上发现东向出水沟渠,将池水引入东侧的漕渠。东岸线北段分早晚两期,试掘确定,早期池岸从西汉沿用至唐,晚期为唐代扩大后形成。
完整揭示都城外庞大水网系统
《汉书食货志》 记载昆明池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三辅旧事》 载昆明池三百三十二顷,池中戈船数十艘,楼船一百艘,船上立戈矛,四角皆幡旄葆麾。昆明池后来变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庙记》记载池中建豫章大船,可载万人,又于池旁建宫室。
昆明池下露头的早期沟渠遗迹。(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供图)
汉唐两代的昆明池浩浩渺渺,当时的水源来自何方、来水又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刘瑞说,他们已较完整地确定了汉唐时期昆明池池岸的准确走向,从考古学上确定了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的进水河、进水口以及庞大的进水系统,发现并确定了池岸走向的早晚变化及出水口、出水渠变化。
经调查勘探,昆明池水来自秦岭石砭峪,进水口就在南岸线的西端。石砭峪的来水流经香积寺后,向西到西甘河村西,再北流至石匣口村西,然后进入一个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的进水区。这一区域通过一系列生土区隔,在控制流量、流速后将水引入昆明池和漕渠,多余的水通过池岸西侧沟渠排走。
考古队在昆明池南岸线南侧发现一条大型沟渠,它从进水口区东部取水后东流,折向东北再北流,先后接纳了昆明池东侧排出之水。经试掘,这一大型沟渠的时代从汉至唐,与文献记载的汉唐漕渠的时代和走向基本吻合,从而发现和判定,这就是漕渠遗存。
- 共2页: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