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典故
考古发现 2025-03-22 23:23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重耳逃亡的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那时,公子重耳被迫流亡至楚国,楚成王热情接待了他。在一次交谈中,楚成王问及重耳,若他重返晋国,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沉思后回答,楚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相比之下,晋国尚有所不足,他实在无法承诺以何报答。
楚成王并未放弃,他提出重耳应当给出一个具体的回报。重耳坚定地说,如果楚成王能以其贤明助他重返晋国,一旦晋楚交战,他的军队将主动后退九十里以示诚意。若这仍不足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他将以全力以赴与楚国一战。此言一出,楚成王不禁对重耳的胸怀和气度大为赞赏,他深信重耳必将复兴晋国,违背天意行事只会自食恶果。于是,楚成王以礼相待,并将重耳送往秦国。
后来,重耳成功回到晋国并登上国君之位。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信守承诺,真的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虽然晋军的实际撤退并非出于自愿或感恩之举,而是为了战术上的需要,但这一事迹被后世广为流传。狐偃作为晋国的智囊团成员之一对此解释道:“此乃大王昔日承诺以报楚王之恩。”“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描述了军事上的撤退行为,更成为了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在冲突面前主动让步或回避的态度。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重耳的智谋和胆识,也传达了一种重视承诺和信义的价值观。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引用,成为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和信守承诺的典范。
上一篇:【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春夜独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