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
考古发现 2025-04-04 05:02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远古的鲁国,在公元前659年,经历了一场权力更迭。那时,季友扶持公子姬申登上国君之位,即鲁僖公。季友的忠诚和智勇得到了明显的回报:他将乱臣庆父从莒国收回,确保了鲁国的安定。为了嘉奖季友的贡献,僖公赐给他汶水北岸的土地以及费这个地方,并且让季氏家族世袭上卿的地位。于是,费地成为了季氏家族的私邑,季友的子孙被尊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并未因此安享其福。他们面临着来自邻近颛臾国的威胁。颛臾国位于鲁国的核心地带,靠近费邑,这使得季孙氏深感不安。于是,季孙氏决定出兵征伐颛臾。这个决定引起了孔子的强烈反感。孔子是周朝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深信礼乐的秩序。在他看来,征伐的权力应由天子或诸侯掌握,而季孙氏只是一个卿大夫,无权擅自发起战争。
当季孙氏的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告知孔子这一消息时,孔子发表了他的看法。他阐述了季氏不应征伐颛臾的道理,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担忧的并不是颛臾,而是你们季孙氏内部的问题。”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成语“祸起萧墙”,意味着内部的纷争和灾难。
所谓的“萧墙”,指的是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这里暗指季孙氏家族的内部。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鲁君会夺回主权,而颛臾可能会借此机会帮助鲁君。季孙氏意图先消灭颛臾。但孔子洞悉这一切,他提醒人们,真正的威胁往往来自内部。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内部矛盾的隐患。它告诉我们,任何组织或家庭都应警惕内部的纷争和矛盾,因为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内部。“祸起萧墙”不仅是对古代鲁国权力斗争的概括,也是对我们今天生活的警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
上一篇: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