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那些?
春秋时代,晋献公受谗言所惑,冤杀太子申生,并追捕其弟重耳。重耳闻讯逃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楚国。楚成王以国宾之礼相待,视其如上宾。一日,楚王设宴款待重耳,席间气氛融洽。楚王突发奇想,询问重耳若得志回国,将如何报答。重耳略加思索,谦逊回应称无法献上奇珍异宝,只愿与楚国友好,若晋楚发生战事,晋国军队将主动退避三舍。四年后,重耳荣归晋国,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晋楚交战。晋文公信守承诺,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楚军见状,误以为晋军胆怯,遂追击之。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心态,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胜利。这便是“退避三舍”的故事来源。这一成语现多用于比喻主动让步或不与人相争。
而在一年夏天,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张绣时,遭遇酷暑难耐的天气。士兵们汗流浃背,行进速度减缓,甚至出现晕倒的情况。曹操心急如焚,却明白当下最需要的是振奋士气。于是,他灵机一动,指着前方树林对士兵们说前方有梅林,梅子酸甜可口。士兵们听后仿佛口中生津,精神焕发,步伐也加快了许多。这便是“望梅止渴”的由来。这一成语现多用于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鼓励他人。
再谈战国末期的魏国,面对秦国的猛烈进攻,魏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多数大臣主张割地求和,但谋士苏代却以抱薪救火的比喻警示魏王,指出这种策略只会助长秦国的野心。魏王并未采纳苏代的建议,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抱薪救火”这一成语现多用于形容用错误的方法处理问题,结果使问题更加严重。
以上三则故事无不富含深刻的道理。“退避三舍”教会我们谦逊与宽容,“望梅止渴”让我们明白用希望激励自己,“抱薪救火”则警示我们要明智应对问题。这些故事既生动又富有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