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的风险:细数古代拍马屁没拍好者的下场
考古发现 2025-04-04 14:0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从古至今,马屁文化一直贯穿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但拍马屁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马屁拍到马蹄上,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在南朝刘宋时期,才子谢庄因其独特的拍马方式,用一篇《殷贵妃诔》赢得了皇帝的喜爱,一时间连升三级。他未能预料到的是,这篇拍马佳作在东宫太子刘子业那里却引起了反感。刘子业继位后,谢庄一度被捉拿并关入天牢,幸而在刘子业离世后才得以获释。更有甚者是南朝一位大臣,因为拍马而丢了性命。
在南朝梁武帝的一次游山逛水的活动中,一位大臣借屈原的《九歌》中的词句拍马,却因不慎踩中了梁武帝的痛脚——他是个独眼龙,结果身首异处。
明朝的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和洪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本想通过贺表奉承皇帝朱元璋,却因词句中的谐音和隐射被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曾经的出身和经历,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再看乾隆朝的智天豹,他耗费半生心血编写了一部《本朝万年历》,意图表明大清朝的昌盛长久。在献上此书后,却因被乾隆误解为妄编年号而遭斩首。
清末时期,一位官员献给慈禧太后的“清快丸”保健品,因慈禧的误解而轰出境外,使这位官员瞬间被削职为民。原来,“清快丸”在慈禧耳中听起来像“清快完”,意味着“清朝快完蛋了”。
由此可见,拍马市场有风险,需谨慎行事。拍马屁需谨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那些拍马没拍好的例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比任何拍马屁的技巧都更为重要。
更多关于拍马屁的故事和风险,请关注奇事网频道,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拍马屁的风险和故事。
上一篇:铁杵成针的故事简介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