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帽有讲究-中国古代不戴帽子就表示与世隔绝
考古发现 2025-04-05 06:37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在中国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会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冠礼。这个仪式的核心环节,就是父亲或族中长辈为他戴上象征成年的帽子。冠礼的举行,标志着这个男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肩负起家庭、宗族和国家责任的成年人。
帽子,对于古人来说,不仅仅是日常的配饰,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有人坚决拒绝戴帽子,可能意味着他要与社会决裂,如同东汉的袁闳因朝政昏暗而选择“散发绝世”,投身山林。唐朝的诗人李白在不顺心时,也表达过“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意愿。
帽子的佩戴,并非随心所欲。庶民和官员的戴法各不相同,甚至在不同场合下,同一官员的戴法也有所不同。这些规定被朝廷以近乎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违背者将面临严重的后果,轻则受到训斥,重则可能丢官免职,甚至被扣上藐视朝廷的罪名。
在唐朝,官员的服饰分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每种服饰都配有相应的帽子。闲居时穿常服,帽子为平巾帻;日常办公或见皇帝时穿公服,帽子为弁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乌纱帽;重要典礼时穿朝服,帽子有进贤冠、远游冠、法冠和高山冠等;重大祭祀场合则穿祭服,帽子为冕冠。
电视剧中的场景常常让人产生误导。比如,在唐太宗为寻找应梦贤臣而让大臣出主意的场面,按理说大臣们应该穿着公服。有时我们看到的大臣们并未按照规矩佩戴帽子,这让人无法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场合。例如,贞观年间的徐茂公作为英国公、三品官员,应该佩戴七琪之弁冠,但画面中他却未戴帽子,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能仅凭服饰来判断场景或人物的身份地位。在古代的礼仪规范下,服饰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身份象征意义。
上一篇:红楼梦里的儿子有多怕老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