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
考古发现 2025-04-05 12:19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关于伍子胥与渔父的传奇故事
伍子胥,一位身负国仇家恨的重臣,逃亡之际,来到了一片茫茫江水前。江上有一渔父驾船而来,深知伍子胥的窘迫,便将其渡至对岸。到达彼岸后,渔父见伍子胥面色饥黄,心生怜悯。他对伍子胥说:“你在树下稍候,我去为你取些食物。”
伍子胥心中起疑,便悄然藏于深苇之中。不久,渔父带着麦饭、鲍鱼羹和盎浆归来,却未见伍子胥的身影。渔父于是在树下低声呼唤,唱起歌来:“芦中人,芦中人,莫非是困厄之士?”伍子胥从芦苇中走出,对渔父的善意深表感激。
渔父将食物递给伍子胥,说道:“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伍子胥回应道:“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饱食后,伍子胥欲离去,解下价值百金的宝剑,欲赠予渔父。
渔父却婉拒了这份厚礼,告诉他:“楚国悬赏捉拿你,奖金丰厚,我帮助你只是为了救人,并非贪图你这把宝剑。”他催促伍子胥赶紧离开,并提醒他小心楚国的追捕。
伍子胥感动于渔父的义举,询问其姓名。渔父笑道:“今日相遇,实乃缘分。你我皆为过客,何必问姓名?我只愿你记得,我曾为芦中人,你为渔丈人所救。富贵时,莫忘今日之情。”
伍子胥临去前再三嘱咐渔父保守秘密。然而他刚走几步,又不放心地回头望去,只见渔父已将自己的小船凿沉于江中,以死明志,誓不泄露伍子胥的行踪。这一幕令伍子胥深深感叹人性的高洁与忠诚。
这个故事传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与信任。在逃亡与追杀的紧张氛围中,伍子胥与渔父的相遇成为了人性美好的见证。他们的交往简单而深刻,彰显了诚信、忠诚与无私助人的美德。这一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被传颂不衰。
上一篇:维吾尔族饮食文化 维吾尔族的特色小吃都有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