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的一首情诗,实际上是怼人诗
桥畔柳色新,旧梦重温
曾经漫步于那清江之畔,一曲柳枝词飘入耳中:“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这诗唤起了我对故地重游的美好回忆。二十年前的桥上,曾有一位美人相伴,然而时光流转,消息全无,只留下今日的遗憾和感慨。
那位美人,是否与刘禹锡有所关联?或许只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许那位美人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过客。我们无从得知。
白居易的《板桥路》也有着相似的情境:“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诗中提及的玉颜,也是美女的代称。诗中描绘的地方,似乎是一个读书人去追求知识的地方,而书中的颜如玉则是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回到现实,古代的女人并不需要去读书,但这并不是对她们的歧视。如果要用诗句来劝女人读书,或许可以写“书中自有郎”。这只是一个跑题的玩笑。如果真的存在那位美人,她也许是白居易的朋友,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禹锡抄袭了白居易的诗。
刘禹锡可能在酒吧里即兴发挥,顺手拿朋友的诗进行改编,以回应面前唱歌的小姑娘的索求。这只是猜测,我们知道唐诗宋词都是可以唱的。
在这两首诗中,有两个重要的元素:柳和板桥。柳树在唐代送别诗中常常出现,象征着离别的情感。而板桥,作为乡村最简朴的桥,也在许多诗中有所提及。
刘禹锡和白居易怀念的是昔日的美女,他们未曾得见。罗隐则真的遇到过一位美女云英,但他们的相遇并没有带来美好的结果。罗隐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自嘲,“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个结局对于云英来说,可能更让她觉得不如当初没有消息。
回想起罗隐的那首诗,云英可能会感叹:“还不如恨无消息到今朝。”如果她要唱歌,也许会选择唱:“不如不相见……”这样的情感,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