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科目主要分为什么 科举的内容考什么
揭开科举之秘:制举、贡举与明经进士的探微
很多人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内容一知半解,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一起领略科举的奥妙。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科举制度曾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制举与贡举。
一、制举
制举,又被称为制科。据《·选举志》记载,制举是由天子亲自下诏举行的,专为选拔杰出人才而设。考试地点多在皇宫内,有时也设在皇帝巡游之处。
制举考试形式曾经历口试到笔试的演变,皇帝常亲临现场,考察应试者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科目繁多,包括直言极谏、博学宏辞等。唐代制举及第者多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待遇也高于贡举。
二、贡举
贡举,又被称为常科。其考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州县举送的贡生,二是学馆生徒。前者需通过州县考试,然后参加礼部考试。后者则通过学校考试后,成绩优异者被选送参加礼部考试。每年考生人数由确定,各考试科目人数、赴考人数也有具体规定。
明经科是贡举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考试内容包含贴经、经义问答及时务策。唐代初期,明经考试主要考时务策,后加试贴经,再后来又加上经义问答。明经科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儒家经典原文及注释的熟悉程度。
三、进士科
进士科在唐初只试策,后增加了贴读、贴经和杂文等多种形式。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唐朝后期,科举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士科更是以文词的优劣来决定取士与否。
制举、贡举、明经科和进士科共同构成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它们各具特色,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从贴经、经义问答到时务策、杂文,科举考试的内容不仅考察应试者的学识,更考察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制度在唐朝历史上经历了兴盛与衰落,但始终为选拔优秀人才、推动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