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游击战中的麻雀战解析:麻雀战是怎么开展
,让我们了解麻雀的习性和特点麻雀,不能以足行走,只能蹦跳活动,落地起飞都悄无声息,小巧而灵活,且具有成群结队取食的习性,当受到的威胁时,便迅速分散,并迅速整合,成群结队,反复分散和整合以迷惑对方,达到取食的目的。
麻雀在觅食飞翔时,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或最多十几只一组,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麻雀战”。抗日战争中,抗日军民经常采用麻雀战,三五成群,忽东忽西,到处寻机“啄食”敌人,用这种战法打击敌人。
麻雀战术是一种化整为零,即将整个战争细分化为许多个局部小组织的战斗,化规模作战方式为灵巧作战方式。通过反复的分散与整合,迷惑敌人,分散敌方的注意力,削弱敌军战斗力。一旦战机在握,便会集中优势兵力群起而围歼之,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战果。
麻雀战主要在山区进行。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山区地势复杂、道路崎岖的地理条件,对敌采取灵活多样的攻击行动。若发现日、伪军进入根据地,他们就像麻雀一样满天飞翔,时聚时散,伺机打击敌人,而日、伪军则因人地生疏,面对这样的战术,有力无处使,只能被动挨打。
当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到“一般地说来,游击队当分散使用,即所谓‘化整为零’。” 麻雀战术就是化整为零思想的典型战法,充分体现了抗日军民的战术智慧。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州,安置不堪吐蕃人压迫请求内迁的党项人,以拓跋赤辞之孙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并封西平公。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爆发。拓跋守寂带兵勤王,被提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而拓跋守寂的勤王,也开了党项拓跋氏“勤王”的先河。日后,几代拓跋氏的优秀子孙在“勤王”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向前奔,占尽了便宜,出尽了风头。
虽说在安史之乱中,拓跋家站稳了立场,坚定不移地跟着皇上走,表现的不错。可是毕竟党项族是“异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是绝对看不得“异族”们在一块扎堆的。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李豫听取郭子仪的意见,以左羽林大将军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为东山党项部(庆州在六盘山以东),拓跋朝光居银州(今陕西米脂县,李继迁、李自成都出生在这里)、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也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东南。由于这里曾经是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的故地,又紧靠腾格里大沙漠,所以号为平夏党项部。背井离乡的党项人从高山走到平原,从边疆走到内地,从青海走到四川,从四川走到甘肃,又从甘肃走到陕西。终于,黄河母亲接纳了他们,一场改变了党项人命运的百年大迁徙,在陕西北部画上了句号。
时间到了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师长安,唐僖宗出逃成都,走上了唐玄宗的道路。僖宗走了,路上碰到一个曾经怎么也看不上眼的人——凤翔节度使郑畋。当时大唐自僖宗以下全都患上了“恐黄症”,可是郑畋却不是这么想的。他想的做多的是怎样收复李氏的江山。郑畋同志还是大唐的好同志的,虽然唐僖宗走了,却留给了他“东捍贼锋,西抚诸蕃,纠合临道,勉建大勋”的“便宜之计”。凭着这个,郑畋也就成了长安西北唐军反抗大齐政权的核心人物。而当郑畋传檄三军,起兵勤王的时候,一个蛰居西北的民族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也开始了一个王朝长达350年的风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