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多拉巨炮:1500人才能安装好的武器

灵异事件 2023-11-21 21:44www.178767.com灵异事件

  1942年夏天,希特勒调集237个师的兵力,在苏德战场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歼灭在顿河东岸的苏军,进而攻占高加索石油区。为了抵御进攻,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不料一天上午,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弹药库发生了爆炸。这究竟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直到战争结束,又过了很长时间,在清理建筑废墟时,苏联人发现有个直径特别大的弹坑,才揭露了谜底德军使用了超重型火炮,而发射出的巨型炮弹击中了弹药库,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弹药爆炸,毁灭了这座无比坚固的地下建筑。

  这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纳粹德国制造的超级大炮——“古斯塔夫”(多拉)列车炮。

  处心积虑的研发

  1935年,为了突破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奇事网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德国著名的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希特勒为其命名“重型古斯塔夫”;而设计师穆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用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多拉”(Dora),德国炮兵也更喜欢叫它“多拉”炮。

  多拉炮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时全长53米,高12米,重1488吨。除了身管长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它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榴弹丸重达4.81吨,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1吨,内装200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位于30公里以外、厚度为850毫米的混凝土墙。

  不过,由于个头太大,多拉炮的运输、操作和保障都极为不便,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实战能力。就运输而言,需要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为了安装好这门巨炮,需要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

   战场实践

  1942年夏天,苏德之战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德国第11集团军包围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重镇塞瓦斯托波尔,久攻不下。为了尽早夺取这座重要的港口城市,希特勒命令将多拉炮调往前线,支援攻城战斗。

  为了把它顺利地运送到克里米亚前线,德国人特地设计了三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由于沿途的桥梁都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行驶。

  为躲避苏军飞机的轰炸,阵地四周还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的步兵、巡警和警犬在方圆十公里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有敌机轰炸,立即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了4000人奇事网以上。

  当时,驻守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下决心持久防御,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其中弹药库是动员了数千军民、经过长期苦战建造起来的。为了防御敌机轰炸或炮火袭击,弹药库建在地下30米的深处,上面覆盖有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里面储藏了大量武器弹药。

  不过,它仍然没有抵抗住多拉炮的轰击,弹药库被直接命中后摧毁,连锁爆炸导致近千名苏军伤亡。可是当时苏联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武器造成这次灾难的。有人分析是德国JU—87轰炸机扔下了巨型炸弹,有的说是德国间谍的蓄意破坏。直到战争结束后,才意识到是多拉炮捣的鬼。

  8月中旬,它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德国在此战中惨败。之后为避免被缴获,多拉炮又被匆匆运回。

  1944年华沙起义时,它又会同一些巨型臼炮对起义者进行了无情镇压,将华沙全城夷为平地。1945年4月,德国人由于害怕它落入别国的手中,将“多拉”拆毁。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一些部件,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它的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后来盟军为了熔化这门炮整整用了七天七夜。

  二战结束时,多拉炮成了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一生。尽管纳粹德国花费大力气制造了这种巨炮,依然没能挽回希特勒的失败,只不过在兵器史册上,多了一个传奇故事而已。

本文作者的父亲韩子华,是前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次子,1923年出生于北京。

1949年5月,韩子华在北平考入华北大学。入学不到1个月,学校突然号召学员报名参军。当时学校有四五千学员,只招300名军人,大家热情很高,都抢着报名。韩子华想参军,但担心自己的出身影响报名。不过,班主任告诉他“出身无法选择,但革命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正因为你是这种情况,更应该积极报名参军。”第二天韩子华去报名,果然被批准了。

1950年底,韩子华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随部队进驻朝鲜,和战友们一起英勇杀敌,并荣立三等功。

1955年,韩子华转业到兰州电业局,从事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历任兰州市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后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甘肃省委员会秘书长,不久当选“民革”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201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

和敌机捉迷藏

在朝鲜,韩子华在军政治部宣传科做对敌宣传工作。当时,美军掌握制空权,可以用飞机撒传单。而我方就没这条件了,必须半夜跑到敌军阵前,把宣传品挂到敌人的铁丝网上。这个任务很危险,敌军阵前有地雷,必须冒险爬到铁丝网前,一不小心碰响挂在铁丝网上的空罐头盒,或是碰上更先进一点的警报装置,立刻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照明弹、探照灯马上打过来,接着便是一阵机枪扫射。韩子华所在的那个宣传队,将近一半的同志都牺牲了。韩子华很幸运,打了几年仗,没受过伤。

一次,韩子华去连队,必须通过前面一片种植水稻的开阔地,连队的战士事先曾警告他那片稻田很危险,美军飞机常来扫射。你出了山沟看见一块牌子,要快跑100米,冲过那片开阔地就没事了。韩子华那时二十七八岁,身体又好,心想快跑百十米没问题。不料,韩子华刚跑出30米,敌机就飞到他头顶上了。韩子华赶紧趴在田埂边的稻田里,半边身子泡在水中。敌机发现目标消失,盘旋两圈飞远了。韩子华迅速爬起来,接着跑。敌机发现他,又飞回来。韩子华再趴进稻田里。只见敌机翅膀一斜,俯冲下来,飞行员半个身子都探出机舱查看,韩子华甚至能看见他的大鼻子。

幸好敌机没发现他,不甘心地飞走了。

和美国兵“打成一片”

韩子华在朝鲜还参与了管理俘虏。因为俘虏中有相当一批美国兵,语言交流会出现困难,韩子华英语好,会话自然没问题,韩子华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美军俘虏。

由于志愿军对手打的是“联合国军”旗号,除了美国,还有英国、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一次,韩子华用英语与一名金发碧眼的俘虏交谈,他一脸茫然,显然听不懂韩子华的话,再一了解,原来他是法裔加拿大魁北克人(很多生活在魁北克省的法裔加拿大人不会说英语)。加拿大派到朝鲜有1个旅的兵力。

管理战俘的工作是把团里集中的俘虏送到军部,而团里的俘虏则是各连队俘获的。俘虏到了志愿军这里,有伤病的,先进行初步治疗;俘虏的手表、钢笔、衣物、照片等经本人核实认可后,交他们自己保管,如确认有遗失,韩子华和战友们负责给他们找回来。美国兵一般都随身带着妻子的照片,但换上管理所的服装后很容易忘记在旧衣服里。韩子华就到存放处追查,找回来交给失主,让美国兵很感激。

有一次过年,俘虏和管理所的同志们一起吃饺子。饭后,一名俘虏找到韩子华,很认真、很郑重地说“以后我们要天天吃‘这个’。”韩子华笑了笑,告诉俘虏说得了吧您,我们一年才吃这么一回。

天冷了,管理所给俘虏发棉大衣,让他们很高兴。部队记者要来拍照,让俘虏全体到山下集中,他们不明白我们的意图,由于紧张开始躁动起来。记者着急,拼命用手势比画,使他们消除误会,但一切都是徒劳。韩子华急中生智,用英语对他们说“我们要拍一部电影,你们就是明星,大家都配合一下。”俘虏们一听都高兴起来,在镜头面前,一边穿大衣,一边咧着嘴笑,表演十分到位。

化解俘虏间的矛盾

土耳其也派了一个旅到朝鲜参战,所以俘虏中也有土耳其人。由于运输中断,志愿军战士手里的棉大衣也不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韩子华见土耳其兵身上穿得很单薄,美国兵保暖衣服多,就动员美国兵发扬风格,把多余的毛衣、毛背心送给土耳其兵,以解燃眉。不料美国兵却不以为然,他们耸耸肩膀,说“他们什么都有!”

韩子华打开土耳其兵的大包小包,发现不但有毛衣、毛背心,还有不少内衣和袜子。这些土耳其兵原来都是贫苦农民,来到俘虏营把美国大兵扔的破烂都当宝贝收集起来,甚至有人还偷东西。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拿出来穿。他们说,这些都是好东西,回国后全家人都可以用。

有一天,一名美国兵吃饭时故意捣乱,为惩罚他,韩子华在地上画一个圈儿,让他在里边罚站,不准出圈。韩子华本想吃完饭再让他出来,罚他二三十分钟也就算了。不承想来了几位老战友,几个人凑在一起会餐,谈笑风生,吃了两个多钟头。忽然间,韩子华想起那名罚站的美国兵,急忙跑出去,见他还立正站在那里。韩子华赶紧上去向他解释,并郑重道歉“对不起,是我错了,请你原谅!”俘虏不说话,直流泪。韩子华看他只有十八九岁,还是个孩子,心里很难受。直到后来,他回想起那事仍十分内疚。

奇事网以上就是纳粹德国的多拉巨炮1500人才能安装好的武器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