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黄沙地奋斗绽芳华
敦煌研究院的青年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在“大漠黄沙地,奋斗绽芳华”的精神指引下,以专业的守护和跨代际的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书写着坚韧与奉献的赞歌。他们的事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细致展现:
一、核心人物及其领域贡献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这样一些青年才俊。如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写的王娇,她以汗水和智慧参与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的编撰;杨金礼,这位19岁便成为莫高窟壁画修复师的青年,他的手中,有着让千年壁画重获新生的神奇技艺;刘小同,这位负责莫高窟整窟复原临摹的青年,主导的第172窟临摹项目,是他六年时光的心血结晶。
二、团队的结构特征
这是一个由200余名青年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保护团队,他们的年龄从80后至95后不等。这个团队的人才结构丰富,涵盖了考古研究、壁画修复、艺术临摹等多个专业领域,是敦煌研究院的鲜活力量。
三、精神传承的脉络
这群青年工作者,践行“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他们通过“师带徒”的模式,将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这里,平均扎根年限超过7年的青年工作者们,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执着。
四、标志性的工作成果
这个团队的工作成果丰硕。他们完成了莫高窟第256-259窟的系统性考古研究,建立了壁画修复标准化流程,累计修复病害壁画超过2000平方米。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开发出了高精度数字成像技术,实现了洞窟三维重建误差率低于0.1mm的突破。
五、时间的维度特性
在敦煌研究院,重大项目的周期往往超过5年。如第172窟的临摹,就耗时6年。这种时间的长线投入,见证了文物保护研究的艰辛和不易。也验证了段文杰“十年入敦煌”的行业规律,显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连续性和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这群青年工作者,他们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技艺,在黄沙的陪伴下,与时间赛跑。他们是千年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是新时代芳华篇章的续写者。他们的故事,是对“大漠黄沙地,奋斗绽芳华”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