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一位中国战国初期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活跃于大约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35年(或约公元前450年至约公元前370年)。他的学说深受后世学者的关注,影响深远。
杨朱主张“贵己”、“重生”的思想,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不损一毫。他的见解广泛分布在《老子》《庄子》等古籍中,可见其学说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儒墨相抗衡,尽管受到卫道之庄周和宗儒之孟轲的排斥与攻击,但其学说并未因此消亡。由于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等原因,杨朱之学在秦汉时期销声匿迹,但其思想却并未真正消亡,而是隐于民间。至东晋时期,张湛为《列子·杨朱篇》作注,使其复行于世。
杨朱的学说有其独特的时代性质。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诸侯纷争,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轻死。杨朱愤世而倡导“贵己”之说,认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治天下,而天下自安。其思想出发点是: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
杨朱的学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论生死:他认为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无论善恶都会走向同样的命运。
二、贵己:他认为生命是最贵重的,应当乐生并全力保存,避免任何损害。
三、全性保真:他主张顺应自然之性,保持生命的真实状态,不贪求外物,不为了外物伤生。
关于杨朱其人,据《古史辨》考证,他的真实姓名可能是阳名朱,字子居(或作子取),并且他生活在秦国。他的生卒年代可能是在西纪元前450年至前370年之间。
杨朱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调个人生命的珍贵与自我保护。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在历史上遭受了一些争议和误解,但他的学说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